解析 张以庆《幼儿园》
(2012-06-03 15:18:07)
标签:
张以庆幼儿园编导教学临汾编导培训山西编导培训艺光年表演播音编 |
分类: 记录片分析 |
解析 张以庆《幼儿园》
1932年,格里尔逊为纪录片建立了基本原则:1、纪录片是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和环境的非虚构的故事;2、普通人在真实的背景中演出他们自己的生活;3、捕捉原发性自然动作和生动的语言变化。
《幼儿园》无疑具备一部好片的条件。导演张以庆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此片,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采集了5000分钟的素材。“非典”之后的2003年9月,创作开始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2004年3月修改并完成。
影片的主要配乐有两首,童声合唱的《茉莉花》和口琴音色的柔和音乐。很安静、平和的感觉。孩子睡觉时用的《茉莉花》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情。而《茉莉花》用在周五接小孩,陈志鹏一直没有等到妈妈的时候,又烘托了孩子的孤独和无助。口琴音乐则贯穿始终,让影片的风格统一,首尾呼应。
没有配音,完全采用同期声,这与美国“直接电影”最积极的倡导者怀斯曼“拒绝使用非同期声”一样。解说的缺失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的表意,反而使画面充分发挥了它的表达功能,在对孩子们生活的真实纪录下表达出了导演想阐明的中心。
日常生活纪录的片段和访谈的片段巧妙的结合,让观众在孩子们天真的行为中捧腹,也在他们成人化的思想和语言中沉默。两个场景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暖棕色的访谈画面给人一种思考的氛围。
用光自然,没有明显的人造光出现。利用了百叶窗透镜来的光束,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让纪录片摆脱了以往的死板。逆光时在人物周围出现的柔和的白色轮廓光也为画面增添了诗意。
虚化的镜头。在表现户外活动时用虚化的镜头配上乐曲《茉莉花》,让画面很诗意。同时,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幻觉,呼应影片开头的卷首语,到底画面中的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拍摄的角度经常变换。特别是一些镜头刻意的将孩子和桌椅对比起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弱小。而间歇出现的仰拍镜头又让孩子不自然的高大起来,仿佛是隐喻着那个被他们构筑起来的和成人世界有太大相似之处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