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影

(2014-10-07 16:02:37)
标签:

亲情

回忆

分类: 父亲回忆录
合影

  在父母亲为数不多的合影中,我最喜欢这张照片。这是1996年春天,父亲和母亲站在我新买的房子后院合照的。

  那天,父亲来美探亲一年,准备返回中国的家。不是他不想留下来,而是他身患糖尿病,随身带来的胰岛素已经快用完了。在美国,那时,我们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为父母买医疗保险。父亲谨小慎微地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就不得不提前回国了。母亲则留了下来,继续带两个小外孙。我知道,他们不得已分开,主要是心疼女儿。那时,我工卡已经办下来,刚刚找到一份电脑公司的工作,如果他们离开,我就得回家。

  父母亲刚来美国的时候,气色很差。当时家里的两个弟弟都到了适婚年龄,要结婚,要买房,经济压力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他们四处借款,背了一身的债。父亲及其悲观,体质更加瘦弱。后来,我想办法让父母以探亲名义来美,帮我带小孩,打理家务。一年时间很快过去,父亲不得不打道回府。走的时候,因为经济压力减轻了,加州气候宜人,加上陪伴在女儿身边,他精神状态好了许多,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母亲是个天性乐观的女人。这个家有今天,都靠了我智慧的母亲勤俭操持。父亲也是有福气的人。在他患病的二十多年里,母亲始终不离不弃,精心伺候他,最后送他体面地走完人生旅程。

  妈妈是那种在人前笑容灿烂,在背地里独自抹泪的刚强女人。而父亲,因为大半生的体弱多病,因为老实厚道,坎坷一生,让他少有明朗笑容,即使微笑,也是满腹心事,紧锁眉头。母亲说,他临走的时候,眼也未阖上,嘴也张着,似乎压抑着满腹心事无处倾诉,遗憾而逝。

  这次回家,在父母的卧室里,墙上依然贴着父亲用毛笔字书写的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父亲喜静好读书。回顾父亲的一生,“修身”“齐家”,这篇治家格言应当是他的座右铭。他的一生,老实厚道,与人为善,公平正义。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子女懂得只有安分守命,才能家门和顺。

  父亲在美国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一年,尽量不给我们添麻烦。有一次他牙龈疼痛,硬是忍了好几天都不说。直到饭量减少没食欲,妈妈问他他才悄悄说了。我带他去看病,他一听说看牙很贵,死活不肯去,就只吃从国内带来的止痛药。为了讲卫生,他主动把自己的碗筷杯与大家分开放,分开洗。

  一个人无论怎么长,环境如何改变,是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越来越象自己父母呢?我想是的。我的大弟弟脾性象极了父亲。这次母亲说,你看你弟弟,越来越象你爸爸,固执的犟,走路鞋子踢踏着地,慢吞吞的样子,扛着肩膀一副心事重重,还有,你弟弟现在也吃素了。妈妈说的大弟弟的象,还多指神态上。而说到性格,母亲直接就对我来了:“你就是你爸爸的投胎转世。除了忧国忧民自视清高,还有啥能耐?到老还不是我伺候他。”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的距离,应该是最遥远的。我和父亲,一个还在这世俗世界,一个已经去了天国。可是,我思念他的心,却相望与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