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 完结青春 1983


标签:
奎屯回忆青春 |
分类: 故乡的云 |

时钟定格在那一年 -1983
那一年,我们正值十七、十八。少男少女,情窦初开;花样年华,懵懵懂懂;
那一年,我们是全国最后一批高中两年学制的应届毕业生,正全力以赴迎战高考;
那一年,政府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刑事犯罪份子,简称“严打”。
那一年,夏天,八月,高考刚过,骄阳似火。我骑车和弟弟去百货大楼买东西。出来的时候,路上围着水泄不通的人群。马路中央,一辆接着一辆的军用卡车缓缓地从主干道 - 红旗路上开过。卡车上,全副武装的公安,押解着游街示众的犯人。那些犯人,绝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双手被反绑着,低着头,表情麻木,目光呆滞。忽然,我从一辆行使的卡车上,看见了我初中时的同班同学Z。我惊恐万状,不明白Z怎么会站在卡车上。这时,他的眼皮抬了起来,正好与我的目光相遇。目光刚一接触,他立刻躲闪开了,随即,他的头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按了下去。游街的卡车远去,围观的人群四散。我骑上自行车,弟弟坐在后座上,好像没发生任何事似地回了家。
那一年,我还不到十八岁。那个场景,并未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我高考落选,考干进了银行,第二年补习再考,然后考进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后来,我工作,出国,。。。似乎,我的人生轨迹,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走着,直到今天。
和我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走得还算顺利,走得平凡普通。
可是,那一年的那一天,Z,我的同班同学,生命却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几乎是灭顶之灾,不可逆转。因为,他的青春就此完结,嘎然而止。
时钟定格在那一年 -1983 。
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一群生活在 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的故事。在好几个场景里,姜文大篇幅展现了一群血气方刚的男孩们聚众斗殴的场面。在电影里,不乏暴力和血腥,甚至残 忍。但是,它却是逼真的,写实的。因为,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历过那个年代。
新疆男孩子,稍微有血性的,几乎都参与过不同形式的打架和斗 殴。那里地广人稀,随便找个没人的土坡,就可以当作战场,大打出手。他们的作案工具很简单,木棒,匕首、榔头、菜刀,甚至卸下自行车带齿的链条,等等。我 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男人。至今,他身上还保留着当年打架时留下的刀疤。当他说起过去成长的事儿,至今心有余悸。如果他也正好赶上那次“严打”,真不敢想 象命运会把他抛到哪里。
这次同学聚会,我有幸与一男生同车而行。在路上,他聊起了他的成长故事。他说,他从小就特别调皮,家里人管不住他。等到他长到十几岁时,成天在外面惹事生非,成了一帮弟兄们的小头头。他父母打骂他都没用,日夜为他捏着一把汗,甚至动过念头想把他转学送回老家。83年严打时期,他参与了一场群殴,但阴差阳错,那天他回家那凶器去晚了,结果找错了地方,只好独自回了家。第二天,他就听说那天参与打架的弟兄全部被抓了起来。游街示众那天,他也站在人群中。他的一个弟兄在卡车上看见了他,还让他递一支烟,他没敢递。
后来,他收到了北方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告别了混世魔王的生活,成了一名被人艳羡的天之骄子。
说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真悬哪。”
作为一个过来人,这位男生总结说,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千万不可走错。一旦迈错了,再想回头,比登天还难,尤其在中国,给犯错误的人重新改过的机会,少之又少。
谁的青春,都是伴随着冲动、幼稚、懵懂、冒险,一起成长的。
谁的青春,都是烙着时代的烙印的。
只是,当法律被运动取代时,我们的命运,就被人任意摆布了。
历史若能倒退回去,是否有人会告诉我们,这原来是一场误会。
有没有人为嘎然而止的青春,说一声“对不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我们举杯欢聚的时刻,时光的碎片,让我们把它捡起、收藏。
时间的漏斗还在往下滴,一个人的生命,是用什么来度量?
在某些人的眼中,另一些人的青春,就是一场悲剧
在回忆奎屯高中三十年相聚的文章里,我一定要记下这一笔。因为,
这是无法忘却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