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丽江之行(十七)- 汤鲜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

(2011-11-15 05:25:37)
标签:

束河古镇

蒙自过桥米线

旅游

心情

分类: 故乡的云
丽江之行(十七)- <wbr>汤鲜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

  我带上女儿出门为老陈买面包。转悠了几圈,小镇上虽有几个货铺,但是里面的面包实在无法勾起买的欲望,连看一眼都嫌多余,实在是不新鲜。只好买了两袋饼干凑合。

 

  刚返回好来屋客栈,却见王女士拿着钱包出来,说是要出去买面包当晚饭。我说转遍了没找到,她笑我没找对地方。于是我又跟随她走进拐角一家很小的Bakery 店。

 

  店主和王老板很熟,他自己烘培糕点,新鲜出炉,现买现卖。一问,得知他来自浙江宁波。以前在家乡做服装生意,后来钱被合伙人骗了,落魄之时,他来丽江散心,却没想到在这里艳遇了他现在的妻子。爱情的力量让他重燃希望,于是留在了束河,和妻子开了这家Bakery小店为生。谈话间,陆续有人进来买东西,生意还不错。我也很运气,竟然在这里买到了老陈想要的全麦黑面包。

 

  雨后的石板路上湿润清凉,天渐渐黑了下来,远方的群山变成了黑色飘渺的轮廓,古镇的大小灯笼零星地挂在窄街小巷,即是照明,又是古朴的装饰,仿佛置身于民国的江南水乡。隐隐约约,耳边传来渐已熟悉的“滴答”歌声,空气中弥漫着慵懒散闲的情调。。。

 

  王老板告诉我说,几年前她也是从北方来束河古镇旅游的,没想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舍不得离开。思想斗争了许久,最后毅然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华,安心在这里过起了半隐居半退休的生活。

 

  客栈生意很不错,多数是游客口碑相传而来。她在照顾客栈的同时,重拾对古筝的爱好,并收下了几个学生,学费酌情而定。若遇见农村孩子好学又稍有灵气的,她就免费教她们。“不为钱,就是愉悦而已。”后来我才知道,她客栈里的几个打工妹,就是从乡下来到镇上、利用暑假想赚些钱而被王女士收留下来的。其中就有女孩子,一边打工一边跟着她学古筝。

 丽江之行(十七)- <wbr>汤鲜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

  王女士问我:你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感觉上到底哪里是家?是美国,还是中国?我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也常在内心问我自己,哪里是归属意义上的家园呢?

 

  我只能说,当我远离故土时,我常孤灯半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份游子远游的孤独和寂寞,无以人前述说。每当踏上故土的路程,却又近乡情却,心事重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越是想在感情上亲近它,现实又让我不得不疏离。那种感觉,有点像咀嚼在口中的夹生米饭,不是滋味。

 

  我不觉想起年轻时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面有一个人物是郭燕的老华侨姑妈,老纽约人。她一面强烈地思念着故土亲人,一面又顽强地恪守在他乡孤独无依地独自生活。当郭燕不解地问她姑母为什么不回国生活的时候,老姑妈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无奈地说: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那时我刚来美国不久。我无法理解老姑妈所谓的叹息回不去了是什么意思,买一张机票就回去了,再买个房子不就住下了。可是时过境迁,一转眼我也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他乡虽然早已是故乡,但是也渐渐明白了那句回不去了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多少辛酸。

 

 回到房间,老陈还在蒙头睡觉。我摸一摸他的额头,还在发烧。我插上电源重新煮开水,把他喊醒让他吃点东西。回想起来,从香格里拉回来这么长时间,他竟然滴水未沾,什么东西都没吃。老陈坐起来,吃了两口我买的面包,喝了几口开水,还是没胃口,又重重地倒下去。

 

  我赶紧去隔壁看望也在生病的老黄。老黄没有高原反应了,身体感觉稍微好些。他嚷嚷肚子饿,想吃些汤溜溜的面暖暖胃。于是,我和老黄带了三个孩子又来到街上,想找一家面馆。北方面条是找不到的,当地最有名的当然是正宗的蒙自过桥米线。老黄腿发软,走不了多远,于是,我们找到一家附近的米线面馆,坐了下来。


丽江之行(十七)- <wbr>汤鲜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
坐米线店里等待的时间,我照了几张市井生活。。。


  这次云南丽江之行,实实在在地吃了几回正宗的过桥米线。它非常符合旅游在外的人想喝口鲜汤的胃口。云南米线扬名全国,而又以蒙自过桥米线最有名。 我对比了一下,过桥米线比较类似于越南河粉,不同之处是越南河粉的煨汤主要来自牛骨髓汤,稍微油腻了些,而过桥米线的煨汤则是土鸡和猪筒子骨熬出来的上等汤。米线里的熟肉和蔬菜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   


  一口米线连汤下肚,鲜嫩可口,疲劳顿消,肠胃仿佛被滋润了一番,安然回到原位。三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见了碗底。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鸡汤米线,我不禁又想起了刚才和王女士的对话。我们的这些从小生长在国外的孩子们,也许中国话讲不了两句,也许眼光里有这样那样的美国标准,但是,出门旅行,他们和父母们一样,到处在寻找能烫贴他们肠胃的饭菜汤。此时此刻,你该说他们是中国人呢,还是外国人?何处又为他们的家?

 

 丽江之行(十七)- <wbr>汤鲜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

两个孩子对古筝很感兴趣,用王女士的简谱试着弹奏出高山流水,非常有趣。。。


 吃完了晚饭,老黄舒服了许多,他在好来屋客栈附近意外发现有一处按摩院,就进去松筋散骨享受去了。女儿的背痛得厉害,她也随着老黄走去按摩。家俊回房间睡觉,开文则放心不下爸爸,去我们房间一面读书一面照看老陈。


  常听说中国的发廊和按摩院有猫腻交易,我很担心老黄和女儿去的地方藏有陷阱,决定紧跟过去侦查一下。结果是我的偏见。按摩院全是男服务生,布置很简单,按摩的床位就设在大厅里,只用简单的屏风隔开。


  老黄和女儿趴在床上进行90分钟的按摩,我则无聊地坐在外面的客厅里看电视。那时,云南各电台都在热播新版《环珠格格》。看了几分钟,我实在受不了剧中脂粉满面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矫揉造作的对话、夸张的表情和肤浅的剧情,简直庸俗不堪。可是看见旁边的人看得入情入戏,我只好走了出去,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


  那首在古镇流传甚广的《嘀嗒》歌声从小巷深处传来:


寂寞的夜和谁说话

小雨她拍打着水花

时针它不停在转动

有几滴眼泪已落下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