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绿叶红花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49
- 关注人气:1,5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是谁夺走了家园
(2008-06-26 08:59:57)
是谁夺走了家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全美国上上下下吵得沸沸扬扬的次贷风波,到了今天,好像有些风平浪息了。人们现在更关心的,
是日夜飙升的油价,货架上悄悄上涨的米面肉蔬的价格。其实,相比于这些衣食行的悄悄的改变,“住”仍然是美国人最忧心忡忡的事情。信贷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各种各样的危机,正在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没有财务上的打理或者心理上的准备,哪一天突然露宿街头都不是吃惊的事。
不知湾区的朋友还记不记得,前一段时间,有关房屋被银行没收的报道
很频繁。新闻报道了由于受美国次贷风波的影响,全国有为数不少的家庭,还不起银行代款,房屋被银行没收,而家人被迫从居住了很多年的住房中,由警察强行驱
逐离家的过程。其中有一户人家,在他们的住家已经生活了十六年,不能接受这种残酷的事实,拒绝离开。警察敲门无人应答,最后只好破门而入,发现夫妻两人已
在家中开枪自杀。悲剧发生,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现在,我所工作的银行,正常的贷款业务已经不是很繁忙。利率没有回落,市面上等待出售买卖的房屋也是极为有限。我们花很多时间忙碌的,基本上都是被银行收
获的,又放回到拍卖市场重新出售的房屋。我每天都在翻阅着这些被重新贩卖过的房屋评估报告,看见曾经是豪华的,温馨的,装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的美丽的家园,
再易其主,不禁感慨万分。那些马上要搬进新家的人,欢天喜地,可是,那些前一晚刚刚被赶出来的一家人呢?他们此时又露宿在哪里呢?
我们在为他们难过惋惜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夺走了他们的家园?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从宏观来讲,它和美国金融业的上层的决策走向有最直接的关系。
原因也是纵横交错,不是一两句话就说的清楚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千年的经济繁荣时期
(也可以说是泡沫时期)。我本人正好在那个时候开始涉足金融贷款行业,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从繁荣到衰退,起起伏伏的全过程。
我不想从美国的债务,美元的泛滥到贬值,美国的印钞机大量的印刷钞
票,军队的外国驻防不撤军等等的影响来谈次房贷的问题,(从这方面谈,我的知识和资历都还不够,不可能做到全面深刻),我还是想感性一些,站在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稍为剖析一下我个人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认识和感想。
美国人的文化是一种消费的文化。在很多美国人的心中,没有所谓中国人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忧患意识。他们讲究及时行乐,充分享受上帝赋予他们的生命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且得到的很容易。从小事上讲,我们经常看到美国人在服装店里,
推着手推车,象在超市买菜那样买衣服,也不管价钱是否太贵,样式是否合适自己,或者家里已经堆了满满的一衣橱,反正只要自己喜欢就一定要买到手。一转身,又不喜欢了,怎么办?不用你发愁,他们会在一个轻风气爽的周末,来一个“Garage
Sale”(车库大甩卖)。我就曾经买到过一条原价一百多,最后五美元的名牌牛仔裤。嘿嘿。
他们的这种消费心理,也反映在了房屋贷款上。众所周知,这十二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呈上升态势,地产价格年年暴涨,到了今天,房价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仅近几年,联储局曾先后调降了十七次贷款利率,贷款政策也是步步放宽,甚至宽到不用放任何头款,百分之百从银行借贷的地步
。(记得我拿到这样的贷款申请的时候,曾经问过我的老板,这些人没有抵押,以后拿什么来还银行的钱?我的老板对我做了一个不可捉摸的鬼脸而已,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许多屋主抓住这次大好的机会,利用银行和信贷公司不断放宽的政策和低利率,一次次的重新贷款(Refinance),提取大量的金钱,另谋它途。有拿钱去
再投资股票市场,想利用利息的差价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事实证明,股市的低迷跌荡,真正把钱赚到口袋里的不多,反而两手空空,缩水的不少,最惨的还会导致破
产)。还有一些家庭贷出钱来进行房屋再建设,比如扩建,翻修老屋等等HomeImprovement,让自己的房产再增值,不但自己住得舒舒服服,等到以
后想出售的时候,也可以卖到好价钱(我本人比较赞同这种做法,觉得有智慧。钱没有被乱用。“羊毛出在了羊身上”)。
总之,钱借了出来,就如同有了翅膀,天高任鸟飞了。人也显得更神气,更自由。可对于不善经营打理的有些美国人来说,麻烦也会接踵而来。
拿我的老邻居Rosa来说吧,她是位注册护士,单身。2002年她在圣荷西地带买了一栋独门独院房(Single
Family House ),
她本来的房屋贷款金额只有三十多万,相对于她每月大约五千多美金的收入,只要每月交纳银行借贷一千多块钱,分三十年付清,她是可以过一过神仙一般的日子
的。可是,
随着近几年的房价的攀升,她的小屋也在不断的升值。她抓住机会,一年里连续做了四次重新贷款,以她的升值房屋作抵押,贷出钱来出国旅游,买车买家具,开始
了高消费的生活。有一次,我路过她家,去拜访,只见她正蓬头垢面的从家里拖出十二大袋子的衣物,放在院子里,说是这些都是旧的过时了的衣服,不能再穿了,
打算捐出去。她带我参观她焕然一新的家。高档的家俱,一看就是特别订做的,相配着质地昂贵的落地窗帘。门口才买的保时捷跑车。Rosa说,房子升了值,她
才从银行里又贷了钱,准备和男朋友去南美玩儿一趟。以她的这种大手大脚,一趟南美之行,还不糟踏完这些钱才怪。我不知道现在Rosa生活如何。
她居住的区,房屋价格只减不涨,她花完了从银行贷出的钱,每月要应付高额的房贷,车贷,日常花销,再加上她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可想而知,最近恐怕要瘦身
只吃色拉喝矿泉水了。
中国人的文化是一种储蓄的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少年来,中国人都在经历战乱,动荡,养成了我们国人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良好传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货比三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头开源,那头节流”这些手到擒来的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很多传统的中国人的心里,就是移居到了海外,也还是老传统不变。由于中国五千年的农业体制,使我们中国人都有很深的土
地观念。不管多苦多穷,再苦再累,也要储蓄每一分劳动所得,哪怕不吃不喝,也要买房。而且,又由于中国人注重教育的观念,为了下一代,买房置家业,一定要
选择好的学区。印度人和我们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是出奇的观念相同。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果你自己住在一个不错的小区里,可能你的邻居就是你的同胞或印度人,
随着一年一年的过去,有可能,白人反而成为了少数民族。我朋友的小孩,就读的林布鲁克中学(好学区,好中学),听说全班三分之二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只有少
数几个白人同学,外加老师是白人而已。该不会哪一天白人忍受不了,全跑光了吧。那到时候,这个学校就改名为中印中学好了。哈,玩笑。
我很爱做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贷款申请。申请表格简单,明白,一目了然。几乎每一个贷款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信用记录,除了汽车贷款,基本上所有
支出都平衡。
银行也有一定数目的存款足够证明自己还款的能力。就连我们的凯瑟琳老板,也是每次拿到中国人的卷宗,就点头称好,顺利通过。她有一次还过来问我,“这个人
只有三年的工作经历,工资也不高,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存款在银行?”我看着她,心想,你懂什么,那是这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分一毫从嘴里省出来的。这时候,我
总是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钦佩感。我们,真的很不容易。
经济平稳上升的时期,大家都安生过自己的日子,看不出你我他的不同,但是,一旦遇到经济萧条,危机的时候,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就显现出来了。前两天,电视
里教导大家在物价飞涨的时候,如何精打细算,其中一个白人说,他不知道还怎么省,可能节假日少开车出游吧,这样可以节省汽油。结尾的时候,他摊开双手,乐
观一句:“该买的还是要买啊,生活要继续嘛。”当采访到一位刚从超市里买菜出来的中国男士的时候,我看他支支吾吾,好半天才说:“再省一点就好啦。”我一看就笑了。我明白这位男士的意思。他的意思是,每天的日子不都是省着过来的吗?再省一省,不吃面包,改吃馒头好了。
非常时期,每个人都要好好的算一算自己荷包里的钞票,它们都是你我辛辛苦苦劳动所得。别到时候,一不小心,让别人夺走了家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