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季氏将伐颛(音zhuan第一声)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音是Xiang第四声)矣?且尔言过矣,虎兕(音si第四声)出于柙(音Xia第二声),龟玉毁于椟(音du第二声)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音Bi第四声),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乎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有事:军事行动。
无乃:恐怕。
先王:周朝的先王。
东蒙: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夫子:季康子,尊称。
周任:上古史官。
陈:施展。
就:担任。
列:职位。
止:不去。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辅佐。
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费:今山东费县,季氏的私邑。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指代宫廷。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对颛臾将要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你们是有过失的吧?那颛臾,先王曾让其国君作为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臣服鲁国的藩属国,何必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氏要这样做,我和季路都不愿意的啊。”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不能胜任就辞职’,如果盲人摇晃快要跌倒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倒下去却不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就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后患。”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直说自己的真实欲望而找借口,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他们不担忧匮乏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分配均匀合理就没有贫穷,和谐就不愁匮乏,安定就不愁国家被颠覆,如果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文德政感化他们使之归服,他们若是已经来归服,就要使之安定下来,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持稳定,却谋划境内战争,我怕的是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祸起萧墙!”
冉有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辅佐季孙氏,他俩把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的想法告知孔子,孔子说颛臾是周先王封在东蒙作东蒙山祭祀的主管人,又在鲁国境内,没必要讨伐。冉有说他和子路都不想讨伐,但季孙氏一定要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远古史官周任说过,称职就做,不胜任就辞职。冉有还说颛臾城墙坚固,靠近季孙氏的封地,如果不趁早将其消灭,将有后患。孔子针对冉有说了几句入木三分流传千古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即“祸起萧墙”。
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名言历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理念,成为民众对分配平等的理论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分配制度比较注重于“均”,却出现了偏差,“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三中全会之后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向效率倾斜,却又出现了分配不公,多年收入差距高达数百倍。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国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不稳定不安定。孔子的所谓“均”其实并非“平均”,而是“均匀”,即合理。名言或者理论,最能被随意演绎。
(2016年7月24日下午写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