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间里晚宴 读后感
洗手间里晚宴 读后感
http://mmsns.qpic.cn/mmsns/FpX7HsfhbrpETyh7NH2uhh0wz87t8X4ibbPdQEnK993maLhttnhTdcg/0
叙述完《洗手间里的晚宴》,在我的脑海中老是出现这样的画面:每年年关,一群大大小小的领导,在记者的簇拥下,到贫寒的家庭中去慰问,或送去一条棉被,或送去一袋米面,或送去一壶食用油,或送去一百块钱。那些穷人们用一双颤抖的手接过慰问品,鞠躬作揖,感谢领导关心。几台录象机、照相机闪个不停,当天晚上,这些画面就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了,第二天,这些照片就在本单位的宣传橱窗中展出了。
我老是想,那些被救助者看了这样的画面后是什么感受。我知道,我们学校一位女教师,在接受领导“慰问”后,当天晚上看到了自己从领导手里接过200元现金并向领导鞠躬道谢的电视新闻,自己在被窝里哭了一夜。
根据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论,人性中有一个高级的需要,那就是人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要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这是一个人文化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他人,决不单单指晚辈尊重长辈、下级尊重上级、弱者尊重强者、位卑者尊重位尊者。因为这些礼节人们容易做到。而能做到眼睛向下,帮助弱势群体而又维系弱者的自尊,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胸怀和境界,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教会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主要是指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在许多媒体纷纷对官员、富豪、明星、成功人士狂热追逐的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对孩子说“要尊敬劳动人民”了!而我认为,只有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也充满敬意,才是真正的对“人”的尊重。在这里,尊重的是“人”本身,而不是附加在“人”身上的权势、金钱、地位。
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与人交往,无论对方的地位高低、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相貌美丑,我们都要尊重他人人格,要使人家感到他在你的心目中是受欢迎的,从而使对方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在日常交往中,父母和老师应以身作则,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即使提出批评时也要注意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孩子自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尊重他人的习惯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如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不歧视残疾人;对外宾以礼相待;主动问候长者;上课或开会时关闭手机;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不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随便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等等。
这些细微的生活习惯看似平凡而琐碎,但它正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绅士风度。
物质营养,不能代替文化素养;
权力地位,不能代替信誉威望。
一笔意外之财,可能造就一个暴发户,但塑造不了一个绅士;
一纸任命书,可以赋予你权力,但不能给予你威望。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风度品位、信誉威望,是在生活细节中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