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死所》尽显鲁迅式的幽默色彩
(2019-11-14 17:00:33)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历史 |
分类: 本人个见 |
40、《死所》尽显鲁迅式的幽默色彩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掂斤簸两”栏,署名敖者。
1段,公子和渔夫的问答:公子和渔夫分别问对方“父亲死在那里”,公子的父亲是“死在家里的。”渔夫质问公子:“你还不怕,仍旧坐在家里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2段,鲁迅说:“今年,北平的马廉教授正在教书,骤然中风,在教室里逝去了”,按照上面故事中公子的逻辑,“疑古玄同〔即钱玄同,当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便从此不上课,怕步马廉教授的后尘。”那么,“渔夫”是可以质问疑古玄同的。
3段,一个事实是:“死在教室里的教授,其实比死在家里的着实少。”那么反过来,上面故事中公子的逻辑,“疑古玄同”怕死在家里,就不该坐在家里。那么他应该去哪了呢?教室不能去了,家里不能回了。其他地方,他自己选。——渔夫的玩笑式的反问结束在这里。
本文,通过公子和渔夫的问答,尤其通过渔夫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立统一思想)的逻辑手法反驳了“公子”的“经验论”和“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错误思想。鲁迅以此故事类比“北平的马廉教授正在教书,骤然中风,在教室里逝去了,疑古玄同教授便从此不上课,怕步马廉教授的后尘。”——将“疑古玄同”类比为“公子”,玩笑式批评和讽刺他的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鲁迅玩笑说,疑古玄同教授有逻辑困境走到人生困境中去了:教室不能去了,家里不能回了……
本文使用矛盾律、类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尽显鲁迅式的幽默色彩,读后捧腹,发人深省。2019年11月13日星期三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