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70年代】

(2013-07-08 09:46:57)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读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70年代】

 

 

  顾城,男,19569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  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10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9月~1993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10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诗句串烧(晓斌组创)

 

小巷又弯又长

没有门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我对太阳说

太阳去追赶黑夜

又被另一群黑夜

所追赶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201378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