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50eebb8enb98cb2cd2ea8&690
在坛子里泡久了,不仅增长见识,还会大开眼界。比如今天,在“苏州小升初论坛”里,我才发现如今“三好学生”和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上网看了一下,关于三好生是这样的:
三好学生,是一个用来评价一个德智体三方面均为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以往的三好学生是指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当今社会,赋予了"三好学生"全新的含义和评价标准:"
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好孩子"的具体标准是"勤俭+孝敬"; "好学生"的标准是"合格+特长";
"好公民"的标准是"公德+责任"。
三好学生的标准是:
一、思想积极,品行高尚,热爱班级、学校。学习积极努力,热心为集体服务,在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模范遵守《小学生守则》及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
三、讲文明,懂礼貌,有团结意识,有爱心。
四、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优秀。
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两操一课”表现认真,成绩优秀,有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达到国家体育锻炼的标准。
三好学生评选已有多年历史。这项评选制度的利弊早为人所熟知,其好处当然是鼓励先进,弊端则是打击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三好生评选和“小升初”推优挂钩后,其弊端越加明显。按比例评选三好生,无疑是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坏学生标签,与教育理念相悖。革除三好生评选弊端,一种方法是不拿三好生评选和各种实际利益挂钩,但这肯定不现实;另一种方法就是干脆另起炉灶,实行的新评价标准。
但是,这么做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良好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需要极大勇气,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改革肯定推行不下去。这项评选还牵连一整套学生评价体系,是从校三好生到市三好生这么一路上去的,每一步都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
学校不再评三好生了,恐怕家长一时也难以接受。更何况,评选可以改变,其制度性因素并未消除,如“小升初”推优仍然存在,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就拿2012年来说,一些重点学校招生不仅看重学习成绩,更看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即是不是全优生。而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全优生,那张“三好学生”奖状似乎是一个标竿。记得我们那会儿上小学的时候,全班40个人有一半都是三好学生,因为那时候的三好学生实用功能低,上初中的学校也不看这个,重点学样就看你够不够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的学校大家都可以上,结果老师学生都不是特别在乎,有个差不多老师就给评上了。
所以我也一直没把孩子是不是三好学生当回事,得就得,不得就不得,从来没怎么问过。
今天在论坛上发现一家长的孩子去年因为获得了11张三好学生证(因有一张不到时间评选),因而被苏州最牛的学校直接录取了,这下子倒提醒了我,于是回家问刘牛牛同学:你有几张“三好学生”证书,答:11张。可是,只找到了四张。另外7张呢?答:不知道。
于是,又找,没有。其它的舞蹈考级证书,比赛证书也一律不见了踪影。
想必是三番五次的搬家搬丢了。几年了,谁还保存那些东西。
找学校再补?
唉,学校为什么不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到时候上网一拉,不全出来了,省得这样麻烦,也省得造假。
还是我们信息不健全,不像美国那样信息发达。
怪不得群里的爸爸妈妈们一至感叹,现在考学那是考孩子啊,简直是拼爹。作难,拉关系,请客送礼,都得老爹老妈出面,有钱有关系就能上好学校,没关系的成绩好也不一定上理想的学校。成绩好的三好生也多了,让谁上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