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2011-06-10 15:32: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专题讲座----"研究"
研究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类型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要研究什么内容?
怎么研究?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由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
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所决定。
由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本质所决定。
教育研究是一种状态。
由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
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位置上的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本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
知识经济社会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
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所决定
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
由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本质所决定
中小学教师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群,教师都有教育研究的理想倾向。
教育研究是一种状态
给教师营造一个学习、研究的学校文化氛围,让教师进入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熏陶过程。对教师来说,在这种状态中,要逐步学会以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状态。
研究是什么
研究就是探索事物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大学学者偏重学科体系的研究;
二指专业工作者偏重专业的学术研究;
三指实践工作者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教育的客观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不带研究的教学是没有质量的教学,
不带教学的研究是空洞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类型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
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研究。
适合教师的研究类型
教育科学研究
教学研究
校本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性质: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
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
载体:教育科学研究的载体主要是课题,一个科研课题一般要经过一年或几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完成,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特征:具有宏观性、探索性、指向性、自控性、严密性、系统性、先导性、阶段性等特征。
条件: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人员来主持课题研究,有的还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需要一定的科研经费。
管理:教育科学管理部门按一定的程序管理。
教学研究
性质:教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
目的:教学研究是运用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各种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载体:教学研究的载体主要是活动,通过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相对过程较短。
特征:具有微观性、普遍性、灵活性、多样性、基础性、发散性等特点。
校本研究的概念
校本研究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它是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概括地说,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以科研为先导,以行动研究为手段的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
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通过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校本研究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育理论,而在于改进和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价值。针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引领和推动本校的发展。
“在学校中”,是指校本研究主要是研究本校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本校之外的问题,是研究教师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假设。
“通过学校”,是指校本研究就是在本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搞研究。要立足于本校,从本校出发,一所学校是一个独立体,是其他学校不可替代的。
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第二,校本研究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研究。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身边的问题。
校本研究的三个要素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同伴互助。校本研究需要调动多方的研究智慧,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
专业引领。校本研究还应该吸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理论素养较高,眼界开阔,可以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第一,学校是研究的基地,教师要在学校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只有当广大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才会成为可能。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研究的方法
问题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行动研究法。与教育实践同步进行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要研究什么内容
研究教师:教育观念、专业化发展等
研究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
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心理特点等
研究新的教育观念
由资源型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培养“服从听话、遵守规则、统一一致”的人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转变。
更新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
研究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做学生学习的交流者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
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做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研究什么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研究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选择、有个性、有特长地去学习;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让学生身心健康、幸福和有尊严地成长;
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提高成绩。
研究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学生学;
从重视知识传播转向重视能力培养;
从重视教法转向重视学法;
从重视认知转向重视发展;
从重视教育结果转向重视教育过程;
从重视学习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实践。
从塑造型教育转向发展型教育
研究新课程改革
从国家层面看:实施分级课程管理;多种教材设置;教材不断更新。
从地方层面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研指导工作;探索评价机制改革。
从学校层面看: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研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
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研究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
“自主”是内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己做主和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究、合作、交流;
“高效”是标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和思维活动展开;
“优质”是目标,指的是追求全面品质的提升和注重过程绩效与附加价值。
我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灵石二中:学案教学模式
清徐二中:四环节活动式教学模式
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怀仁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泽州一中: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
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模式
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从“黑板加粉笔”教学方法向“多媒体”教学方法转变。
从“封闭式”教学方法向“开放式”教学方法转变。
从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法转变。
从“死记硬背”方法向“研究性学习”方法转变。
研究性学习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怎样进行教育课题研究
教育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教育研究成果与效果的区别。
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1.选择合适的教育研究课题。
2.论证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
3.向各级教育科学管理部门申请课题立项。
4.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立项。
5.课题经批准立项后,即可开题研究。
6.研究完成后,需进行鉴定结题,课题管理部门验收。
7.经鉴定验收合格的教育课题,均可参加相应级别的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
8.获奖的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由相应的教育科学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推广应用。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 设计研究方案。有研究目标,以指导研究方向;有研究步骤,以规范研究行为;有研究对象,以明确研究的针对性;有研究方法,以指导研究过程;有预期成果,以显现研究的价值;有研究时间,以保证研究的条件。
2. 实施研究过程。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以指导研究;需借鉴别人的经验方法,以保证质效;需掌握相关资料,如通过谈访、观察、查阅有关资料等,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需要记录活动过程,保存原始资料;通过反复的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资料,撰写文字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教育研究成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理论研究——教育专著、教育译著、教育工具书、教育学术论文等;
应用研究——教材、教学参考书、教育丛书、教育文集、教育研究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观察报告等;
实践加反思——教育经验总结、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与效果的区别
成果——课题研究内在的、理论的提炼。
效果——课题研究外在的、实践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