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
(2009-01-05 13:02:40)
标签:
教育学困生错题课题研究杂谈 |
分类: 教研心迹 |
《小学低段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地处农村,家长工作的艰辛、素质偏低及家庭经济生活相对落后,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差、学前教育差、学习成绩偏低,每个班都产生了一些学困生,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很多教师一贯是这样做的:在做错的题上打上红红的叉,头也不抬, 发出越来越深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在附上那个两个字“订正“。然而,教师如此的劳心劳力,学生收效甚微,且错题依然曾出不穷,学习困难学生呈加速度增长;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辛勤耕耘。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却还存在一批学困生无法得到发展,据研究:大约5%-10%的在校生学习有障碍,这些学习障碍生(学困生)有权利得到发展如果这些学困生得不到转化,那么到高一级学校后就无法参与正常的学习。而且人事改革后我校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如果建立基于知识点的错例采集资源库,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将会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总结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的规律,从学困生致困成因的层面防止或帮助学困生。缩短学困生学数学的时间,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最小的劳动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
三、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
(1)实验对象
根据学困生的界定标准,每班选取五.六名学困生。要求对象智力正常,生源稳定。
(2)实验时间
第一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实验及中期阶段)
第四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改进实施及结题阶段)
(3)实验形式
2、调查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家长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实验学生、同班同学的学习环境与心态、学习的情况,作为研究的依据。通过查阅、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收集意见并进行分析,用于指导和改进实验方法
3、测试法:对实验对象按学习的内容进行基础测试,观察有没有进步,并留下分析材料。
4、个案法:把每个实验学生自己对个体所发生的错题的整理和分析,作为一个个个案进行分析。
5、多元评价法:即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通过特别的作业处理与评价,真正实现多元评价,切实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6、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与研究, 建立基于知识点的错例采集资源库策略和方法,并总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和课堂调整策略
7、文献资料法:从报刊网络上收集有关“小学低段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灵感的点发。
四、课题研究内容
1、错误题库的建立
途径:教师收集:通过从课堂上练习、课外作业与平时测试中及时提取研究对象出现的错误。
2、错误原因的分析
A、教师进行错题成因分析、诊断。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
(2)学生的学习行为诊断
B、分类整理,建立错题资源库。
3、有效利用错误题库的策略
(1)把错误题库转化为教学资源
①个体辅导:针对后20%学困生出现错误时采用。
②教学改进:指重点针对后20%学生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设计。
③反馈性练习:按一定的周期整理错题库的内容,精心设计诊治题进行练习。
④动态检测:对学生的错误分层要求,动态追踪。
⑤建立新的错误题库和诊治题库。
⑥循环往复,强化训练。
(2)使错误题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宝库
建立错题库的要求先分类归纳,再指出各题错在何处,并分析各自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错误,把正确答案附在后面,最后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对一个周期的错题库的再整理,先分类归纳,注意找准病根,使学生能知错,进而改错,最后达到防错。
每次单元练习后都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填写单元测验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表。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改正,可使自己更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对错误的鉴别,辨析能力、审题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
通过建立错题库,学困生可以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培养严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结合“数学日记”的形式来反省自己学习数学的历程。促进学生反思,完善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4、激励成功的评价机制
(1)评价要求:
学困生的要求: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2)评价内容:错误题总量是否减少、同类错误次数是否减少或者消失、上课能否主动参与、能否自觉纠正错误、学习有不懂的能否请教同学和老师、能否达成自己的目标、是否学会反思及实效、能否促进同学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
(3)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后20%学生个体与小组相结合;每周小结,弹性评价,动态跟踪。
(4)评价方式:语言激励(个别激励、全班表扬)——书面激励(向家长发喜报、)——考核激励(与班级激励相挂钩)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
研究预想:
研究完成时间:大约需要一年半
研究过程:
1、 先期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
(1) 通过文献阅读法,全面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2)
(3) 通过课题组讨论与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4)学困生界定、 简单的错例收集。
(5)在低段数学博客建立学困生研究的群组博客
2、 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0年2月)
初步建立基于知识点的错例采集资源库
实验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
(1)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2)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投寄教育报刊杂志;
(3)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困生由于以前数学学习错误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又不断产生新的错误问题,这样不断积累,长期消极等待,形成的是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导致数学教学在痛苦中进行。把学生已存在的和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进行解决,这样不断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问题,应该说是当前数学教学要做的一个实在的事情。教师能注意学生的错误生成,积极分析解决问题,高度重视这块资源,是全面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本课题研究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学困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预防错误、自我剖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提高教师课前预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课题研究能力、改进教学行为。
七、本课题研究达到的预期成果
1研究阶段中主要是进行错例的收集、归类整理,并对错题进行诊断与解决策略研究,建立错例采集资源库;参与研究的学困生有一定的进步;完成实验中期总结报告。
2、课题将近结束阶段形成完善的、科学的错例采集资源库;教师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能熟练和有效地用各种方法去关注学困生。学困生基本摆脱学习的困难,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汇集研究成果并推广
八、课题组成员
姓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
专 |
在本研究项目中的分工 |
郭秀芬 |
女 |
33 |
小教高级教师 |
数学教育 |
总负责及实施 |
方丽鸥 |
女 |
32 |
小教高级教师 |
数学教育 |
课题实施 |
吕文香 |
女 |
50 |
小教高级教师 |
数学教育 |
课题实施 |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由于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课题负责人系统地学习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研究课题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同时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迫在眉睫,所以本课题已经具备了研究的充分条件。 作为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正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且,对于这些问题,也有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获奖或发表,教师教学案例
3、学生个案分析
4、错题集——《数学典型错误分析》,《后20%学生错题成因及纠错措施》
十一、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模式研究资料汇编(三)》,主编: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科学研究所。
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认知心理学》 (美) M.W.艾森克 M.T.基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