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20%学生转化情况

(2008-06-09 18:12:04)
标签:

学困生

杂谈

分类: 小班足迹

后20%学生转化情况

 

一、学困生名单及情况介绍

张依婷:她是一个性格极为内向的孩子,我尝试过许多的教育方式,但是,收效似乎都不见大。特别喜欢哭,字迹也特别潦草。可是当她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学习成绩总会露出甜甜的笑容,可见她也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只是因为胆小,所以在学习上显得有点困难。

唐兵:圆乎乎的脑袋,圆溜溜的眼睛,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男孩儿。这学期因为受其他孩子的引诱,变地对学习似乎完全失去了兴趣。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极为不集中,课间的时候常常与同学们发生争执,通过几星期的教育,有所进步,但是与以往比较,他的退步是让我感到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蔡沂晨:这个孩子十分文静,在课堂上几乎是没有发言过的,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比班上的一些孩子都要差劲一点,同时,在学习态度上也欠缺了上进心,作业自己常常是十分潦草。   

想听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课堂上常常是精神恍惚。

蒋孙楠:这个孩子和小组里的杨洁总是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捣乱,欺侮同学,喜欢抄别人的作业,课堂上不喜欢动脑筋爱做小动作,

二、辅导措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德育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就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辅导好学困生,我觉得应该弹好三部曲:

(一).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比如,我们班的大陈豪,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我任教的语文,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语文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学困生转化效果的好坏,除了看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否提高,还取决于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业成绩呢?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为了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张依婷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张依婷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她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第二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上台交流自己准备的材料。

第三步:让他们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他们几个孩子,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

2.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

(三).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我正视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

三、辅导效果

一学期以来,总体分析得出明显有一定效果,一部份有了学习兴趣,在习惯上也逐步形成,不论是书写,都有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张依婷进步特别大。

四、反思: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应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