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观点(三):性情双重化
(2008-05-31 10:35:12)
标签:
读书
哲学
人
本质
性情
文化
|
分类:
文人文化
|
“性情双重化”是中国哲学人的本质观的形上依据,是形成人的本质的“人禽”、“圣凡”双重化性质的内在基础。如果说“人禽双重化”是立足于人的本质的事实层面,“圣凡双重化”关注的是人的本质的价值层面,那么,“性情双重化”着重解决的就是人的本质的必然性问题,是回答上述两个层面的所以然的问题。古人认为,从人禽之别看待人,这是最低的层次,从圣凡差别来衡量人这是做人的最高层次,而这一切都不是人为的规定的,是有一定的规律支配的。那就是人就其先验的意义看,具有“性”和“情”双重性。
具体说来,在人身上“性”和“情”是对立与统一的存在着的,是一种先天带有的东西,是人自从其生成时就具有的属性。古人认为,“性”与“情”来源于不同的物质基础,性是阳气的散布,情是阴气的变化,因此性与情的对立是一种天然的属性。反映到人身上,就成为理性与欲望的对立和矛盾。例如李翱在《复性书上》说:“情既昏,性斯匿矣。。。情不作,性斯充也。”他主张以性制情,还复人的本性。而荀子也认为,是否能控制住人的情欲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他说:“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荀子•非十二子》也就是说,性与情的矛盾,在人身上是先天具有的。正是因为人身上的这种先天的矛盾性,所以人就具有人性和兽性,而也正因为人身上具兽性,因此人在现实中是不完善的,还需要修养,同时在人身上又具有人性的基础,所以人追求圣人之道是可能的,更是可行的。因此,就中国哲学人的本质观来说,性情双重地存在于人身上,正是人存在、发展和不断超越的内在基础。
综上,我们看到,中国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观点具有自己的特色。它认为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在经验中生存发展和实现超越的人,他生存于世,因为他的“能群”能力,使得他在动物的世界中分离了出来,因为他的“向善”本性使得他在现实中不断摆脱自身的兽性,向着理想的人性目标迈进。而为什么人不得不这样呢?古人认为这是由人的先天的规定决定的。人道来源于天道,因此人道要效法于天道。在这里古人并不是强调天道的优先性,而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人与天是同一的,人之道寓于天之道中,而天人之道又一同根源于万物之道,即世界之根本。可见中国哲学的人的本质观,是以宇宙本体作为人性所以如此的最终依据的,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人的本质的事实界定和价值预设。因此,中国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人的本质事实层面,界定人禽之别,指出人具有人性和兽性的,强调人必须完善自己的现实根由;在人的本质的价值层面,通过圣凡之辨,强调了人应达到的价值目标,圣人之境界本质上是对人的本质的最高价值预设;在人的本质的必然性层面,界定性情的内涵,在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上论证了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实际上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形而上的论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