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及其作品
(2012-12-31 17:47:19)
标签:
浅谈罢了位子文章基础 |
每当人们谈起鲁迅是,总会有意无意间地把他神化,将他推上一个至高的位子上。不然,为什么鲁迅在“鲁郭茅巴老曹”中能排名至第一位呢?但是,在我眼中,鲁迅并不是一个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伟大而孤独的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出生的年代刚好卡在了清朝末年这一混乱不堪的年代。可以看出他自小就思想不凡,在小时候读《二十四孝》时就能发现其中的“愚孝”之处而加以质疑。在下如今已十二岁,但惭愧的是,读到一些情节不妥之处也只会高呼“恐怖”,“惊悚”等字眼,喊完也就罢了。似乎鲁迅小时候也并不是“学业有成”之辈,却时时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兴趣,这也为他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鲁迅赴日本留学时,发生了著名的“幻灯事件”,从此鲁迅的梦想就从“医人”变成了“医人心”。鲁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一种与身份不相称的无奈感。在《孤独者中》,魏连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有思想有追求,但在社会的压迫之下,却只好被社会所同化。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中就充满了巨大的意外和变故,最终在世人的冷眼中凄凉离去……诸如此类事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多描述了。
要读懂这些文章,就先要读懂鲁迅的思维。就拿《阿Q正传》来说吧,阿Q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心中的革命本质上还是一种所谓封建体系下的“造反”,而他的目标也十分明确,这点,就颇为讽刺了:不是那些地主老爷,而是和自己属于同一阶段的贫困长工等人。像这等人,虽然会参加革命,但对革命是有害的。二到底是谁或谁们造成这一个悲剧人物了呢?这就很值得商榷了。文章中带着些许幽默的句子,对我们而言,何尝不是先生的冷笑,是一把把尖刀刺入麻木者的心脏呢!
在我看来,鲁迅就是一个伟大的先觉者,他将自己的无奈感完美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进而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和礼教的劣根性:时而自高自大,时而自卑自贱;被强者打下去而打弱者。这种角色的变换性、对生活的麻木感和懦弱无疑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可悲之处。而鲁迅却发现了这一点,但无人认同。随后先知先觉所带来的痛苦便接踵而至了。无人理解,大家都对当局者毕恭毕敬,而对你这种无权者“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不又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吗?
尽管作为先知,鲁迅要顶着风雪冒着严寒,但他依然没有选择退缩。不同于白话小说中那些被现实击败的新知识分子,他一直奋战在文坛的第一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上下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