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记念刘和珍君会议记录两位老师陈文娟杂谈 |
分类: 三位一体教研活动资料 |
(2007-9-26)
课后说课:
1、陈文娟
原本设计教案是从“记念”两字切入。但是考虑到鲁迅的语言由于年代的原因往往没有定论。所以选择从《报任安书》入手。
教案主要通过对两个填空展开。从而从表象和精神层面给予不同的分析来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真的猛士,进而让学生思考我们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加强人文性的渗透。
由于在课前没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预习,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开展很难,也导致了我的大篇窜讲。
2、应先芳
原来设计是从人物形象切入到鲁迅情感的把握,但是考虑到可能一课时完成有点困难。于是修改成从背景切入去讨论刘和珍的任务形象,知人论世。
反思自己的不足:学生说的不够,教师说得过多。本意是想从情感去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课题中并没有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觉得可能是设计还需要更好的处理。
课后评课:
1、夏方文
听了陈文娟和应先芳老师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现做课后评析。
(1)两位教师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颇有不同,却完成了各自的教学目标。他们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文本,突出学生这个中心,落是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紧紧抓住文本中纪念谁,她怎么样,为什么牺牲,怎么样理解她这些问题,前后勾连。课堂中重在战线刘和珍的形象来揭露段政府的凶残。让学生参与文本的重新建构活动,自主学习与探究。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在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点也到了充分的展示,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陈老师上课激情有力,教师自身的情感展现程度高,能慷慨激昂,感染了学生。当然在课题呈现这一环节中做得还不够好,在学生的寻找,举证还可以加强。另外板书只是两个天空,也还可商榷。
(3)应先芳老师上课如静水流深,在教学中沉稳恬淡。教师做引导者,文本关节处做深入点拨,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课堂呈现具体可感,特别是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理解很有帮助。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思考多,但是探讨和表达少,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加强。
2、吴爱娟
对应先芳的建议:
优点:
(1)重点突出,在课题上能够合理安排重点内容的研习。
(2)对遇难场面的描写。较为具体的进行了展开,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不足:
(1)导入部分过长,导致后面教学内容的草率收尾。
(2)教学环节缺少作业布置。
(3)生字词重视,但是缺少了朗读。
对陈文娟的建议:
优点:
(1)富有激情
(3)重点突出
不足:
(1)缺少作业
(2)问题的设置无法有效的统领教学内容。缺乏环节过度的自然。
(3)给学生对文本思考的时间。
(4)教学形式上还可以更多样化。
(5)在难点突破上可以采取比如分问题的形式去分解难点,这样就更有层次,而且也能更好地解决难点。
3、吕家辉:
两位老师上的这一课既有各自的风格呈现,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1)文本的落实上还可以加强。两位老师都有不经意间于文本间的游走,对部分关键词把握还可以加强探讨。文本是我们语文课程最重要的课程载体,如何能够更有效得落实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我们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探究。
(2)教师的预设过强。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合理的预设是必要的。对有些学生的意见我们要更合理的给出评价,这样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能更好地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我们的教师往往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过于强势,而学生过于弱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是我们能够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重要保证。让学生多少点,教师少说点,这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自己去阅读文本。所以,在课堂上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去思考。
(4)课堂的容量似乎还可以加大点。一节公开课,我觉得容量过小,是不合适的。本课时只是讨论了刘和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和她所具有的精神。我觉得这绝对不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果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完全可以更快的结束这部分内容。并且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讨,这样我们就可以处理更多的问题,而且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我相信也会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