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刘
昕
一、布鲁纳生平
布鲁纳(J . S. Bruner)
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曾长期主持哈佛大学心理研究所工作,
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于1959
年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
这次会议讨论了如何改进中小学学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次年他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以阐明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该书是美国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的其它主要教育著作还有:《关于学习的学习》(1963)
、《教育理论》(1965) 、《恰当的教育》(1971)
等等。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一)
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美苏进入“冷战”。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深受震撼,并由此认为自己在科技竞争中已落后于苏联。为此美国于1958
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增加教育拨款,
培养科技人才。1959年又召开了伍兹霍尔会议,
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这一系列的事件,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政治背景。此外,20
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
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的、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
已成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
主要理论
1
要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解释说:“基本”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应性。“结构”就是指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每门学科中那些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则和法则的体系。布鲁纳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
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它使得经验里的规律性具有了意义和结构。任何组织体系的观念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
目的是为了使经验更经济、更连贯”。因此,课程的设计应按照尊重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进行,
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
可以把它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这样做至少有四个优势:
一是理解了基本原理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二是易于记忆;
三是领会基本的原理易于学习的正迁移;
四是能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 重视早期教育,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布鲁纳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说:“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
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即只要把知识结构“翻译”成儿童各年龄的认识结构都能理解的程度,
多么早期的教育都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为此,他提出了螺旋式编排课程的理论。布鲁纳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即智力上,
他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保证。这一观点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需要。
3
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
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其基本程序一般为: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采用发现法教学,
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使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4
强调“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的结论,
这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品质。关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布鲁纳列举了几种方法:
(1)
赋予直觉思维以合理的地位。比如创设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败等等。
(2)
提供有结构的教材。无结构的零乱的信息难以形成直觉思维。
(3)
描绘丰富的图象。教师不要连续发出语言性指示,
可让学习者自己去多多试误→边想边做→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4)
鼓励有组织的推测或猜测。通过部分信息的组合,
引导学生利用一闪念,感知事物结构全貌。
(5)
运用发现技法。如渐次确定限定条件,缩小范围,将复杂关系还原为简单关系,利用类推,着眼于相似关系等等。
三、影响与评价
作为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以其独具一格的主张,对美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他将认知心理学纳入教育问题的探索,
为教育理论科学化开拓了新路。他关于精选教材、发展智力、发现法教学、螺旋式课程编排等研究,
至今仍对西方课程理论产生着影响。但其教育主张也有不足,如他所言的学科结构仍为主观设想,
没有客观标准,“发现法”也过于脱离师生水平,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等等,
最终导致了“学科结构运动”在实践中的失败。
作者单位:
(100084) 北京体育大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