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庐笔记】你花在无聊、无趣乃至无耻之行上的时间心思可不会少
o 许石林
张家声先生以86岁高龄去世。
想起有关他的几个故事——
1992年,张先生携夫人南下,我抓紧机会请他在广东电台录了几期文学欣赏节目。录完节目,在附近吃饭,说起新潮先锋前卫话剧等等,张先生说:很长时间,我见了北京的话剧界的同行,很自卑,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呐!他们每次开会说的头头是道让人头晕眼花的新词汇新观念,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儿让我纠结了好几年,直到我买了录相机,看了一些录相带,才恍然大悟:我跟他们的区别,是晚买了几年录相机。
张先生的确勤奋好学,头脑非常灵敏,给人感觉他总有紧迫感,他说:我常常半夜醒来,心跳得突突突的,啊!我都五十七了!我都五十七了!怎么感觉人生还没开始就这么大岁数了?一事无成啊!什么都没干呐……
张先生有段时间常来深圳,有一次打电话叫我去,说:有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我要朗诵一位领导的文章,可是我一念下来,发现有个病句,我要照着念吧,连我自己都过不去这个关;如果我朗诵中给他改正了,这不是明显把原文的错误亮明了吗?这让我很为难,你是做过电台编辑的,想听听你的建议。
我说:您用您的朗诵技巧给他含浑处理过去就完了。
张先生大悦:对!就这么办。
老家舅舅寄来两箱柿子。
先供祖宗——老太太娘家送的,自然先请她吃。
陕西风俗,重阳节娘家给女儿家送柿子、送花糕。
数一数,关中人亲戚之间,隔一两个月就依节随俗礼尚往来,怎么会淡了关系、断了往来!
儒家先贤,寓礼义于民俗之中,施教化民依从善俗,醇厚风气人心,极其高明。
有的人说,走亲戚太繁琐、麻烦。
我看不是怕麻烦,是你穷,不但身穷,尤其是心穷,不想过心富身丰、求上进体面的人生。
想想,你花在无聊、无趣乃至无耻之行上的时间心思可不会少。
一部白話清史,字数是二十四史之合。至今还没印出来。
如果有一套这样的清史,怎么办?
我不看。有那功夫,看廿四史、清史稿不好吗?
我曾经在《清史》总编撰戴逸先生府上请教过老先生:清史为什么不用文言写?老先生笑着说: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全国找不出几个能用文言文写的人。
先生还专门找出他十几岁写的文言给我看,我当场诵读,老先生张嘴笑得白眉毛忽忽闪闪的。
白话清史也不是全不可读,比如地理志,据说与旧志文风无差别,而内容远胜之。
考诸往史故实,凡是衣冠追慕摩拟高尚之朝代,必是上下交通以义,寒贱之人亦不失上进之心、社会给平民预备了上进之途,让人有念想、有盼头。人心不死,阶层则不板结,故社会充盈上进之气,在下者有进入上层之志,故衣冠虽破敝而不愿败坏污秽,常思所振之。在上者以正德示人,保禄固位,维护体统,故不敢轻亵冠冕,不忍以伪服篡饰正服。
反之,人心无上进之志,亦无上进之途,则居上者弁髦端服、草芥冠带而伪饰朴素。在下者穷斯滥矣,轻率放任,衣怪服异。
前日所观《锁麟囊》,扮演梅香的名丑受到观众热捧,他也来劲,不断地现挂插科打诨,赢得不少笑声掌声。
但我觉得他有点过了、现挂多了些。另外,多处地方,尺寸却没给够,比如“春秋亭”,从“二六”到“流水”,梅香的每一句接茬儿,都是给薛湘灵下一段唱叫板,而他的话多,又碎又无力。
郭德纲说,演员不能不考虑剧场效果,不能你一个人在台上过瘾,家里还有八个人等着吃饭呢。
迎合外行、考虑剧场效果,没问题,但不能把根本的东西丢了,应该让观众知道什么是好。
又,“打粥“一折,胡婆出场两句:“登州发大水,我差点儿做了鬼。”,水、鬼二字念得太斩绝了,没有感慨式的拖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