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写对联的文科生,你一定读了假文科

对联三话
许石林
(一)对联是极可爱的文体
对联这种文体极可爱,它通俗但绝不简单。
能让人喃喃吟咏或高声朗诵的对联尤其好。
我的理解,对联是在严格的限制中做出“无限”意义的,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副对联能给外国人讲好半天。
我认为能写精彩的对联的人了不起。我老家《蒲城县志》中录有不少好对联。我请吴祖光先生为我书写我家乡县志中的老联:“有血性人方能共事;无经史气不足论文。”
至于将姓名嵌入联语,我几乎很少看到过好的。印象深的是老家县志中有一幅挽清末民初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郭坚的夫人杨玉梅的:“今日一樽遥奠问阿嫂因何沉香为何坠玉;此时六花纷飞痛大哥有处踏雪无处寻梅。”
我父亲也能写对联,他有激情,句子来得快,字也写得好。曾经一联感激人心,解决多年纷扰,一时传为佳话。
每年春节,我们老家总有人无事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看到人家门口的春联好,就抄记下来。我对这种人是很赞赏的。但近几年有卖印刷好的对联,千篇一律,能写的也少了,这不好。
我希望对联在中国能够重新兴盛起来。
(2003年1月 6日 )
(二)贴春联的讲究和忌讳
“山家除夕无一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是极清闲简单的过年。
一般人家,贴了春联,就有了过年的意思。
吾乡风俗,从前春联都是自己家能写的写,不能写的请人写,或到集市上请摆摊写春联的人写,付一点钱,买一幅,极少有买印刷品的。
从前,每到春节,便有好事之人骑车结伴串村子,看谁家的春联写得好。见好的,品评一番,抄录下来。正在欣赏春联,若遇主人开门,听到赞扬其春联好,主人一定盛情邀至家中小坐,喝杯茶。好春联,就这样传播开来。这种好事者,又如上古之人,摇木铎采诗,是很让人想起来就神往的。
今天已无此风,亦无此好事之人。能自己写春联的人已经很少了,能写得好、写得绝妙的,几乎泯绝了。凑合着贴个红对子,看不看词句都不一定。文化的断裂,消亡就在这日常之中。谁也不重视。
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相互攀比,讲究不买印刷品,自己能请当地名家写的春联,便觉有面子。我觉得这很好,应该鼓励。
但有个风俗是很讲究即很强劲的,即家中如果有老去世,三年守服的人家,可以不贴春联——《孝经》有云:“孝子之丧亲也,……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言不文”,不可太有意讲究,即此之意也。
守副此的人家,如果贴春联,则不贴红纸对联,要贴蓝纸白字对联,且这样一来,对联语的讲究更大,难度更高,而孝子“言不文”。所以,一般人家选择不贴。
前年在潮州乡下采风,见一户人家有蓝纸白字春联,其联语曰: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只望白云飞。”
语出有典。虽是常用,亦观之令人陡生敬意。
(2016年2月1日)
(三)有关春联的四句话
别的不赘述。只四句话:
一、一定要用手写,坚决不用印刷品。手写出自活人,字写得再不好,也活气盎然洋溢。而印刷品死板,无疑是死气。
二、应讲究联语,既语义吉祥又文词工稳、高雅隽永,不能只图空洞吉祥,大话贪妄,不止粗俗,且祷求过贪,神不听。应撰写符合自家身份又抒发心志、挥扬胸中意气的春联,不要空泛无用的吉祥话。
三、若登门求人写春联,当备薄仪谢之,不可白要,使书家沦为役力。书家亦应有逊谢之意。彼此礼数周全,人情殷殷。
四、贴春联,须敬谨,让家中青少年为之,青少阳气壮。长辈一旁指点。过程应隆重认真,不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