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越不得志,才越叫生正逢时

假如你越不得志,才越叫生正逢时
——答折射传媒采访
记
被访者:许石林
问题一:在深圳这样一个几乎全是外地人,充满各种压力的城市,很多人应该都动过回家的念头。故乡可能是安全、稳定、亲切的港湾。为什么您的新书中把故乡比喻为是一朵带刺的花呢?
答:故乡既然是安全的港湾,人为什么舍安全而就危险?难道不知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个常识?其实,正因为故乡有让你不满足的地方,你才追求诗和远方,你才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到别人的故乡去寻梦。故乡当然是你的退路,是最耐得住让你辜负的地方,你辜负了故乡,故乡也会接纳你,这就是它的温暖,这就是故乡的花。而刺,就是你的不满足。但是,单单这样说,还不够,这样说太实了。作为《故乡是带刺的花》,当然不是这么单纯的实指,更多的是象征。正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书最初取名“回首故乡泪不干”,表现了人对无奈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缅怀、留恋和不甘,后来,觉得这名字容易让太多人误解,就借用了日本俳句家小林一茶的名句:“故乡啊,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怎么理解这本书的书名?一本书不过区区数十篇文字,所涉话题表面看也不是与所有人有关。但文章须说情理,则情理有关任何人任何事。因此,读此书能获得通常的情理,是写作的本意。本书从内容上说:别有用心;从文字上说:危言耸听。有人说该作者的文章读多了,总是让人心生悲凉——只看到有趣,看到传统,看到习俗,看到有道理,却看不到文字下边,作者的悲凉和无奈,是不够的。故乡是带刺的花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固执,保守,倔强者的悲凉。所谓的刺,就是时代变迁的伤痛和无奈。看到了花,却看不到刺,是不够的——这就说的是韵味了吧?
问题二:您在新书中谈到了吃,生活中您也是一个美食家。那么现在您最怀念家长的哪一种美食?同时,我们知道作家形容起美食来,都是词句行云流水,充满新奇感的,可以用文学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您最喜欢的美食吗?油泼香椿饺子皮?
答:家乡的所有食物都让人喜欢。口味就是这样,宋朝皇帝问大臣,天下什么东西最美味,大臣回答:“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很多美食往往就是偏见。三联书店即将出版一本我写的谈能吃的植物的书《舌尖草木》,这是我写的第三本关于饮食文化书,前两本是《尚食志》、《饮食的隐情》,你可以找来看。写饮食,貌似会吃就会写,其实,会吃本身就不容易,会写就更不容易,《中庸》云:“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再说,今天通常所见饮食文字,多数是作者反反复复扭捏拘泥于自己的口腹体验,这有什么意思?所以我说:“何止于舌尖?必达乎心尖。”写饮食,其实不是单纯写饮食,我写东西都是“别有用心”。
问题三:像您在深圳呆的时间也非常久了。故乡这种带刺的感觉相信也是与时间与经历有关。但是深圳有好多年轻人啊,您觉得他们的故乡情结是否与您不一样?你怎么看这种不一样?
答:其他人的故乡情结如果说有跟我不一样的,恐怕无非是与我对传统的情感与认识不一样。我这人保守,但我说自己保守,跟别人眼中或者口中说我保守,是完全不同的保守,词儿一样,内含和意思完全不一样。他们太简单了,他们以为过去的事物都是不好的,就是说已经死了的、快要死亡的都是不好的。他们认为向前走,用不着向后看。我不是,我是对前面的充满怀疑、对过去的满怀留恋和敬意、缅怀,依依不舍。其实,我都没有什么传统不传统的概念,就是好坏而已,过去的许多事物,很好,尽管它死了或者濒临灭绝,但我不能否认它是好的, 我认为是它们不愿意陪后面的人了,抛弃后人了,而不是反过来被人抛弃了;新东西,尽管它风头很劲、来势汹汹,但我不一定认为它是好的。我不是非说过去好不可,那些认为我非神往过去不可的人,是真不了解我,我不在乎他们的偏见和曲解、误解。再说我对传统的保守态度,一点也不辛苦、不勉强、不自卑,也不孤独,我很乐呵、很自然,所以我才希望别人跟我一样乐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立立人”嘛。我是与生俱来的那种保守,对传统,我用不着刻意去学,自然地就是钱穆先生说的那样:对传统怀有温情与敬意。我无论读书、写作还是生活,都很务实,比如我虽然喜欢文艺,但生活一点儿也不像艺术家那样,也不学他们的范儿,更不羡慕他们。我写的东西,很难用现当代文学的分类去划分、归类。所以,深圳大学南翔教授说我写的是新古文,他的话我理解,不是用文言文,而是指我的文字所承载的情感、意思和味道。我鼓励人去挽留传统中美好的事物,复兴旧礼俗,但一定会先教人学会变通,学会把握尺度,凡事再好,也要因时从宜,不能过犹不及。我喜欢周到务实、情理圆通地为人处事,这就是我和他们的浅躁进取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习惯“见善则疑、闻恶则喜”,我不是。我宁愿被善欺骗,也不抱怨、不沮丧,“君子可欺以其方”嘛,被欺骗有什么关系。但是,却万万不能“枉以非其道”。
问题四:其实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文章都是对现实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思考,并不与现实中的故乡直接相关。那么这种思考与对故乡的认知是否有关联?或者说是不是在异乡的生活会影响到您对于故乡的认知。
答:谁说这本书并不与现实中的故乡直接相关?每一个字都相关。你好好读。我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面说的务实,“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我崇信这句话,也试图实践这句话。我正是看到与现实有关,才着急、才写。我在异乡的时间已经比在故乡的时间长了,要说影响我对故乡的认知,就是距离让我更加能清晰地知道故乡应该珍惜什么、挽留什么、坚持什么、传承什么。这是故乡的花,而故乡也像别处一样,不该消失的正在消失、该挽留的没挽留住、该传承的传承不了、该坚持的不再坚持,这就是让我痛心又无奈的刺。
问题五:您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树呢》,写得活泼有趣,其中提到了那句“我的城墙呢”,那种苍凉感失落感又一下子涌出来。如果以此为句式,您最想对故乡说一句,“我的什么”呢?
答:我最不想答复的就是人问“你最什么”这种问题,微博上有那种付费的问答,这种提问我一向不回答,甚至会奚落提问的人。我这么内心丰富的人,回答这种问题就是残忍的,因为不愿意舍弃,仿佛切割的血淋淋的。
问题六: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会有一种“逃离北上广,又回不去故乡只得逃回北上广”的尴尬,你怎么看?故乡或许真的回不去了,那么它在人们的心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答:逃离北上广这种话题我从来都不关注。什么逃离啊?这种词儿……好像他们很重要,北上广非需要他们一样。你能生存就呆着,反正到哪儿也是该做梦的年纪你已经不会做梦,过早地喝茶盘手串儿很文艺地熬命了,到哪儿都一样。现代人别轻易说什么回故乡,就在他乡呆着最好,回故乡是有难度的,有文化要求的,比如你别混得好了,回故乡炫耀财富,以荣华欺人,杀伤乡亲们平静淳朴的心。
问题七:有一个现象挺有趣的,那就是每年过年就是一次中国的人口大迁徙,我们拼了命的要回家,可是却在家里呆不过几天就会烦。有些时候家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摇摆不定,尤其是年轻人。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没文化,不知礼。就这么简单。以为过年就应该比平时舒服、懒惰、放纵。根本不知道过年是中国人在约定俗成的文化礼俗中,用所蕴含的为人标准,检点、反省、弥补、融合自己一年匆匆忙忙的疏漏和阙失的。让人在过年过节中,精神身心在仪式的主导下,奋力跳高,触摸一下生命的高标准,让一种文化礼俗的美把自己塑造一下,归置归置、整饬整饬、拾掇拾掇,让自己这几天尽量像个人。所以古人早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问题八:我们经常听说,不是我们出了问题,而是这个时代出了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礼崩乐坏?良风美俗的消失?真的有这么糟糕吗?这真的是一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吗?
答:“小人之有过也必文”,明明是自己不好、不学好、不愿意好,出了问题,却偏偏怪时代、推卸责任。你自己就是时代的组成部分。当然,你可以说我拿大趋势和大人群没办法,如果这样理解时代,这样说,可以。但却不应该纯粹地把自己摘开,单纯指责抱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时代。你抱怨时代,就是说自己生不逢时?其实,你如果坚持坚守美好的东西,越是这样辜负你、欺凌你、打压你、让你生气的时代,才真正是你的时代,你就更应该坚持坚守,这才是生正逢时。简单说,就是假如你越不得志,才越叫生正逢时。
问题九:其实我对这个时代下的年轻人的状态更感兴趣,焦虑,自我认同缺失等等,常常让我们很迷茫,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寻力量。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
答:年轻人迷茫是必然的,躲不过的,慢慢地就好了,慢慢地,熬熬,有的人被挤压变形了,那是他的命;有的人侥幸获得了什么东西,那对他未必是好事;如果还想自己主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我只能老生常谈地劝你多读书学习,书中有力量,现在社会“思而不学”的妄人太多了,以至于影响到我们对人群的把握,也影响到比如你设计问题。
问题十:老师您写文章有的很周到平和,但很多人对您的印象是说您像鲁迅,会骂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写东西,说问题,既要说情理,又要会表达。我的本性是周到平和的,很照顾他人的,我为人处事根本不激烈,也丝毫不狂,我根本就不接受狂,很早就对人人称道的魏晋狂人持谨慎态度。写东西像唱戏一样,有的文字言辞表面看是很激烈的,这犹如唱戏的唱腔,板式该用快板、跺板就要用。再比如你走路,遇到一群野狗,又脏又臭又带病,有三种情况:第一、胆小又洁身自好的人赶紧跑开了,绕道走;第二、有些人标榜普世之爱,赶紧跟狗混在一块儿去了,去实践他们的众生平等之爱;我是第三种人:远远地捡起石头仍过去,并呵斥:滚开!.
我写东西,最喜欢写命题作文的,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人不问我就不会产生要写文字发议论的念头,只要有人一问,我就立即写,也容易有感觉有想法。就像水流平缓,遇到阻碍才会激起浪花一样。我写的东西,深层的还是很平和周到的,尤其是用心恳切。我只不过不那么谄媚愚俗、有时候故意呵斥、对智商低的人很不耐烦而已。单纯地看到我的激切的人,那是看我看得还不够多。也可能是这种文字像针一样,容易扎疼人,所以印象深。其实,我写了更多的是非常平和的文字。
我的文字有内在的一股劲儿,这个是自身带来的。我给你举个例子:这不是要到清明节了吗?我一直在老家聚集整个家族清明祭祖,每次回去,有个细节,一定要专门给家里的小孩子们买点特殊的小礼物,最好是那种港货、外国货,包装样式口味都比较新奇嘛,而且我不买同样的,故意让孩子攀比,也可以闹矛盾,但最终让他们学会分享。为什么要这么做?婆婆妈妈的?因为这是要跟孩子们建立联系、培养感情,我想起我的长辈们谈论他们小时候跟他们的长辈去上坟,回来一人分一根大麻花,多温暖!举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出,这么细心周到的人,是不可能为人狂傲激切的。这些话,本来应该是别人说我的才对,但你们都发现不了,一叶障目,一刺扎心,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我只好自己说了。总之,用一句俗各词儿概括说:我的温柔你永远不懂。我的平和周到,很多人可能永远不懂,我也不在乎谁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