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上有了事只显得夜长”

标签:
况味心弦李妃正李正敏沧桑 |
分类: 戏剧影视 |
“人心上有了事只显得夜长”
○许石林
京剧有的词儿太水,太浮泛,不如地方戏那么真切动人——比如《二进宫》,许多地方戏都有演出。虽然是宫廷政治斗争,但是,戏曲将其营造为家庭式的叙述,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看懂,明白其中的情理。
《二进宫》说的是明穆宗驾崩,贵妃李氏怀抱婴儿太子,欲将朝政委托给自己的父亲,等太子长大后再归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李妃正因为最信任自己的父亲,才作出这样的决定,朝中大臣一反对,必然闹僵了。于是,实力派大臣撂挑子不干了,并且暗中以探皇陵的方式,相互串联沟通,相互摸底,集解力量。同时,李妃的父亲李良,眼看大权将到手,却因为朝中大臣的反对,女儿有些踟蹰,李良按耐不住,先下手,将李妃与外界隔离开来,这等于是政变了。
李妃被封锁在昭阳宫,非常后悔,无计可施,孤独又焦虑,独自饮泣叹息,十分悲凉。京剧唱到这一段,比如张君秋的版本,声音明亮华丽,非常好听:“李艳妃坐昭阳自思自想,想起了老王爷好不惨伤!……”这两句词儿准确地道出了李妃的心情,但是,显得太平白了,没有味道。有没有味道,要比较,单听这一段还是很好听的。可是,秦腔的这一段唱词一出来,京剧的就显得没有意思了,秦腔这样唱:“泪珠儿啊不由得胸前淌,人心上有了事只显夜长。”是不是更动人?这种词儿,只有对人对事有细腻真切的体认者,才能写得出来。它浅显平实,却很有味道,能触动每个观众内心隐秘的心弦。而京剧的词儿与之相比,是不是就显得水了?
不仅如此,京剧快速地过度到李妃与徐延昭、杨波的交流,即三人的对唱中。这当然是非常好听的是段戏,三个人激烈交流,压着上一句最后一个字音接唱,非常好听,无论什么演员,只要中间不出声音的毛病,将其唱下来,都能获得掌声。但是,秦腔的这一段前面,有李妃更长的一段内心独白或者说咏叹,紧接着上面两句的是:“哭了声老王把命丧,小太子年幼怎称王。外国王子朝我邦,他笑我朝是女王。……”这一段都是七个字的句子,唱得也不慢,既表达了情形的紧张,也符合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秦腔旦角以李正敏的声音最正宗——秦腔的乾旦,受方言发声方法的影响,声音没有那么干净明亮,常常显得苍老沙哑,有一种沧桑感。李正敏在神韵上很下功夫,以至于后来的坤旦声音太明亮的,反而没有了神韵似的。从乾旦到坤旦的过度,有个重要的人物,是我非常喜欢的角儿:孟遏云。她为了追求神韵的美,竟然学的是乾旦沧桑的声音,有一种旧时代的戏味儿。可以说,孟遏云唱腔念白的每一个字都好听!她这种方法如今已经失传了。所幸有部分录音录像,聊以补阙,能让喜欢那种老味儿的人从中品味出一股远去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