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命

标签:
食客食者尚食志文化 |
分类: 随笔札记 |
惜物命
○许石林
我在《台湾细节》一组文字中写过台湾的吃食,感觉凡是能开店迎客的,都好吃。这不算是夸张的说法,但有很多看了人不服气,说我故意抬高台湾。我有这个必要吗?要说我被台湾的饮食普遍注重品质感动了,说话未免带有情感,这个是有的。
在台中做中华经典诵读交流,接待方第一餐招待的是盒饭即台湾人说的便当,还是素食便当。这个便当是从台中一个乡的普通餐厅买来的,味道很好。我和河南大学的华锋教授还把这个当话题议论,在一次从台北到台中的高铁上,我们又买了一份有肉的便当,70新台币,送一瓶矿泉水,便当盒是六角形的,用橡皮筋套着,夹了一次性餐具和一个垃圾袋,为的是吃完将所有东西装进去,方便收取。这个便当也好吃,无论是米、菜、肉,都做得可口。给人的感觉是,做便当的人很用心,用那种很诚敬的心做便当,甚至越是这样利润少的便当,越要用心去做。没有那种一说是做盒饭,心里先起轻率怠惰,选材亦贱劣,做工也粗制滥造。
在深圳,陕西风味餐厅有数家,味道皆不错。以至朋友安迪(陈志平)数次邀请我到香港,说是带我去吃香港的一家陕西餐厅的面食,我没有兴趣,心想:你该请我吃点别的美食嘛!安迪请我请得都有点抱怨了,我就去香港见他,午饭带我去西贡街和渡船街交界处的那家小店吃面。安迪一路眉飞色舞地描绘那家的面如何好吃,说他的太太是地道的香港人,一向对面食没有兴趣,现在一到周末就拉他去吃这家的面,尤其爱吃biang(音)biang(音)面。店名“有缘小叙”,里面非常窄小,紧紧张张能坐10来个人,但一如香港其他的小店一样,干净整洁,东西没有一样是乱放的。店主是我们蒲城女子,嫁到香港。我与安迪一人一碗biang(音)biang(音)面,我特意说要大辣,安迪还要了一份羊肉水饺。面上来,一只大碗中,就一条宽面,薄厚宽窄均匀,精光筋道,辣椒干用油炸至近焦,加辣椒面,再用热油泼上去,我一点别的调料都没加,很快就将一碗面吃完了。店主说:“乡党,一看你就是咱陕西人,吃面快,不太嚼。香港人有的吃得很慢,我对他们说,你们要快吃才能吃到面的香味儿,他们不理解。”我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好!那还能说什么呢?我再要了一碗biang(音)biang(音)面!食客加单,就是对餐厅最大的赞美。安迪对此很得意,像办了见大事一样。这家小店是香港第一家陕西风味餐厅,不少名人都光顾过,大照片贴在门口。香港的一些生活服务类杂志也都暗访之后,大力推介,还上了一本类似香港消费黄页一样的工具书。而老板对此却都事先不知道,当然也没有着花钱做广告。这家店的面是我迄今吃过的最好吃的biang(音)biang(音)面,其实以前我几乎是不吃biang(音)biang(音)面的,因为很少见人做得好的,大都是面醒不到位、揉不够,拉扯得薄厚宽窄不均匀,尤其留两个难看的头,还有做面食品不分开做,什么面食都用一大块面。
其实做饮食,首先要心地好,就是用心诚敬,不能粗疏马虎,不能图省事儿。台湾和香港的饮食做得好,我认为原因在此。技术、材料什么的其次。“有缘小叙”的女老板说,她一般不主张客人打包,尤其是不让biang(音)biang(音)面打包,她会耐心给客人解释,这种面一要现做现吃,稍微过时就不好吃了。她还说了一个常识:面端上来之前,必须先把醋等调料准备好,不要等面上来了再喊服务员上点醋,这就是 “不得其酱不食”的道理。其做事诚敬如此。
物有其命——动物有命,自不必说,其实植物也有其命。王充《论衡·气寿》中说:“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故古人主张“爱重物命,如护一子。”“重惜物命,有不忍之爱”。推而论之,就是说,你要消费这个食物,即让这个物被消灭,请给这个物找一个“正期”,请让这个物死得体面一些、死得好看一点,即让物得一个好死,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仁义之心。
凡物皆有其性,食材之性,需要得其“正期”,才能尽出滋味。所以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朱子注曰:“食精则能养人,脍麤则能害人。”——说个笑话:“麤”是三鹿啊!果然害人。
孔子并不是教你贪吃美食,是教你要尽物之性,惜物之命,这本身就是格物致知。粗粮经过细作,食之性尽出,而仍不能与甘肥细腻相比,这也是美食,不能嫌弃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他还有向道之心,但是却不愿意过清贫的生活,这种人圣人懒得搭理他。凡人品德之坏,多由奢起,贪图富贵,必多求妄用,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尽物之性,惜物之命,为食者不可不知。至于浪费糟蹋食物,实大罪也!孔子说的都是修身养性,人若怀抱尽物之性,惜物之命之心,做什么事必以诚敬对待,比如一个雕刻家,良材美石固不易得,即如庸材陋石,亦应珍惜,上天造一块石头,到你手里,不可再生,你一刀刻下去,它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了,所以不可不诚敬,尽物之性,惜物之命。
至于居官为政,居家理事,不也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