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2011-08-02 09:35:28)
标签:

故宫

博物馆

文化

分类: 文化时评

故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平心而论,故宫文物哥窑瓷器被打碎,也应该是由故宫工作人员打碎,而不应该由你我打碎。要是让我打碎,那才是雀儿拉鸡屎——出了奇事儿了。正如乌龙球一定是由足球运动员踢进去的。道理,你懂得。

事物有生有灭,文物也一样,博物馆职责在保护文物,那也不是说文物进了博物馆就就一定能万寿无疆、毫纤不损,只不过是尽量延年益寿而已。道理,你懂得。

原理上讲,故宫博物院跟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甚至可以说跟全世界每个人都有关系,跟整个宇宙都有关系。道理,你懂得。故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可是,事实上,故宫跟你我没有多大关系。假如没有这个博物院,其实对你我目前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您之所以对故宫国宝级文物、哥窑瓷器被工作人员失手打碎,很心痛、很生气,并对此说一些很过分的、情绪性的话,您的话很可能被人认为是网络语言和暴力语言。可是,我对您这种激烈的反应十分欣慰,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血性嘛!这就是一种恻隐之心嘛!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嘛!一种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嘛!

但是,您这种表现,认为故宫是自己的故宫,这种意识有点太宏大了,宏大得很滑稽,滑稽得很自作多情。

你我对故宫这个文物宝库的利用有多大呢?反正我说不上来。记得陈丹青曾经说过:那么多文物藏在故宫,没有系列展出、连专业人员也看不完、看不过来,至于社会公众、学习者,更没有通过各种方式能获得那些文物身上携带的古老文化信息,让这些文物身上的文化资源造福于后代,就等于这些文物没有用、不存在。

有文物保护法,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博物馆管理经营法——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博物馆应该如何经营管理,使其服务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公益性经营,是博物馆的根本问题。但是,目前的博物馆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显然是出了问题。文物进博物管,收藏倒是很到位的,但往往是死亡式收藏,进去了就大多数没有影儿了。你查账,应该是有名目数据的吧?但是,到底有没有实物,谁想过要查?前些天出现在南方某拍卖会上的任伯年那幅大画,拍了一亿多。原本就是国家某博物馆的藏品,是由大收藏家钱镜塘先生捐赠的,可是,它怎么就变成了拍卖市场上的拍品了?至今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这种雷人的事儿还有没有?我希望没有,但是谁来担保没有?

前两年国人热衷起哄追讨那些曾经被掠夺流失到外国的中华文物,一方面很计较海外流失文物的追讨;一方面却延续着一种极其僵化的文物收藏、保管和展示利用的体制。费劲巴拉地追讨回来、义正严辞地追讨回来,难道就为了满足一下某种心理情结的的释放,最后让文物死在自己手里?难道追讨文物就是为了让它死在咱们自己的博物馆坟墓里?

中国的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急需进行权细致的重新普查和登记。对藏品资料进行更新完善,同时以公告的形式,或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愿意了解情况的公众有便捷的查询渠道。让公众和公众的代表即人大代表,有随时查询和知情的权利,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该为这种查询提供周到细致而专业的服务。这话有点空,但道理,你懂得。

话题又回到故宫打碎哥窑瓷器的事儿上来,工作人员打碎了瓷器,无可挽回。我认为公众要理解,这不是故意的,更不是谁授意的。这事儿自有相关法规去处理。

还是那句话:多思考故宫以及那么多博物馆跟你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的话,如何让它有关系;有关系之名无关系之实的话,如何让关系落到实处。

发泄一下不满和激愤,的确是远远不够的。

 

                                                                                   201182

 

 

 

《潇湘图卷》展出时受损

  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存世真迹极少,国内仅有三件。其《潇湘图卷》被画史视为中国“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是故宫收藏的唯一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然而这一国宝曾在故宫展出时因水淋而受损。据中国文物网报道,《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方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而滴水来自展柜上方的空调换气口,属于设计缺陷。据称,受损画幅被简单处理后又被匆匆摆放到展柜中。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故宫文物管理的严重漏洞,可以肯定是人的原因。

  御林军铠甲拆做丝绵被

  1973年,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福利,院领导打报告给有关部门报批同意,“因院制宜”,将每件御林军铠甲折价5角,每位员工限购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丝绵。这些铠甲制于乾隆50(公元1786),属于清代军队大量使用的绵甲,为宫廷侍卫和御林军所用,在当时是代表国家尊严的“军装”。有3000套绵甲作为“福利”卖给员工。另有1000套划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做了道具。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夫妇都在故宫工作,花5元钱买了10套盔甲,将其拆散取出丝绵稍作加工后,缝制了一条丝绵被。后捐赠给上海恒源祥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