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标签:
许衡砀山双汇蒲城文化 |
分类: 随笔札记 |
梨
○许石林
陕西蒲城,路上两农民对话,问:你地里都种了啥?答:五亩砀山。外地人听不懂。
蒲城产梨,古已有之,然而被称为梨乡,却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儿——安徽砀山的梨被引进到关中蒲城,试种,结果令人大为惊讶:因气候土质关系,其口感更酥脆甜爽,个儿也比原产地砀山的大。砀山梨在蒲城尤其是城南靠近卤泊滩的荆姚一带,品质最佳!为不忘原产地,蒲城人说梨,酥梨前面要加上“砀山”二字,简称梨为砀山或砀山酥,这种叫法如明清人称官员,以地名代人名。
想起了郭沫若——很小的时候看郭沫若轶事,说郭沫若先生解放前曾在重庆发表演说,特务捣乱,给台上扔了只梨。次日郭先生在报上发文调侃,有两句词儿:“权宜梨儿做炸弹,枉将沫若当潘安。”印象极深,堪称千古妙讽,少时读此,心向往之,恨不能自己无缘无故被谁砸一个梨,好以此讥之。如今反思,感到:小孩子不要太早看这种太聪明的东西。况是否属实,有待考证。关键是这种小聪明对人的误导,岂止在词句?
应多看看笨故事——如人所熟知的典故:金元时,大学者许衡外出,天奇热,口渴求水不得,见路边有一株梨树,硕果累累,行人纷纷摘梨解渴,惟许衡不为所动,默然兀坐。有人问:你为啥不摘梨解渴?许衡说:不是自家的梨,怎么能乱摘?众人笑他迂腐:嘁!世事如此之乱,还管他谁家的梨呢?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蒙元终以快马弯刀夺得天下,但不知道如何治理保守,招天下人才问计,许衡接到诏书,刻不容缓,鞋没穿好就奔跑而去。当时很多清高的读书人讥笑他:大叔!你是不是太急了点儿?(“无乃太速乎?”)许衡边跑边说:不这样急,仁义道德就实现得太慢了呀!(“不如此则道不尊!”)许衡到了元大都,对元主忽必烈说:你现在夺得天下了,要想江山坐得久,没别的办法,怒马快刀不灵了,一定要实行中原的文化,即实行仁义道德,否则你就只是个破坏者、一个过客,你的数百万神马就都是浮云。你看自古以来,以凶悍而夺天下,入主中原的很多,但大都是昙花一现,不是他们不愿意坐得长久,是他们没有找到统驭天下的法宝,就是没有实行中原的文化,其凶残暴虐,战为利来,败无愧色,悍猾无信义,不养士蓄材,民无恒德,所以都不长久。而北魏、金、辽统治时间都很长,且都有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中华文化,由夷化为夏,华夏是个文化概念,实行此文化者,即为华夏,否则即为夷狄,与血统血缘没有啥关系。
忽必烈听进去了,对许衡十分尊敬,让他担任国子监祭酒,即元最高学府校长,还把自己的孩子和贵族子弟送到许衡那儿接受教育。
如今几乎没有许衡那样迂腐的人了,连院士考核标准都增加了道德考核条目。从学者到文盲,个个都很机灵聪明精明啥明——“双汇”瘦肉精被曝光,聪明的人偏偏要在这时候买“双汇”,他们说:这时的“双汇”恰恰是最安全的嘻嘻!——这点小聪明,让“双汇”失去了一次为国人做最有价值贡献的机遇:死。“双汇”不死,小聪明不死,食品永无安全之日。
——这都扯哪儿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