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
(2010-04-26 11:05:29)
标签:
夜市陕西文化关中 |
分类: 随笔札记 |
夜市
○许石林
十几年来,我不吃夜市。就是逛逛、看看,基本不吃。关于这个,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那年清明节,到陕西参加公祭黄帝陵大典,结束后在西安陪两位新闻界朋友采访。我特意请他们到一个很大的夜市吃晚饭——我给人家吹陕西的小吃如何丰富、如何好,每个小吃只能吃一点儿,这样才能在一顿饭里品尝到多种小吃。
那时的夜市比现在乱多了,但是,夜市仿佛应该有那种乱劲儿才有气氛。三个人走到夜市,那些摊主咆哮似的招呼,让人不忍与之对视,不吃他的,会觉得对不起他。因此,看也是匆匆地看。在一个卖牛肉韭菜包子的摊位坐下,要一笼包子。包子上来,我先夹了一只,张嘴一咬,我的嘴就不动了——我咬到了一种不该出现在食物里的东西。赶紧往外狂吐,朋友见状,问:怎么啦?吃到什么啦?摊主也过来,嘴上问得很急切,眼睛里却是暴戾的蛮横:咋咧么?咋咧么?你咋咧么?我说:吃到一块盐,给我喝口水吧!摊主一听,暴戾的蛮横里立即掺杂了不屑,声音是陕西人才有的那种生冷憎倔:嗷!盐么!嗯看把你难受地。
我漱口、付钱,带着两个朋友匆匆离开那个摊儿。到别处囫囵地逛了逛,也拣几样东西吃了,朋友吃得很满意。次日,去碑林的路上,我问两位:昨天请你们吃夜市,对不起了!朋友:不挺好吗?干嘛说对不起?我:你们以为我昨天真的吃了一块盐?我吃的不是盐,是一块泥!朋友急了:韭菜里怎么会有泥?那你干嘛不当时找他说?我说:韭菜不择、不洗,买回来就切了,韭菜捆里夹块泥有什么奇怪?泥被我吃了,又吐了,那摊主不认账你就不好找证据,没证据,依我了解的他们这种人的德性,他还会不依不饶,以为咱们故意闹事儿呢!闹起来,别的摊主也会帮他起哄,弄不好还会打咱们。这倒不是怕他们,只是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儿,扫了您二位的兴,多不好啊?就权且将这恶心忍受下啦!
十几年来,偶尔、非常偶尔地会想起这个事儿。比如出现“三聚氢胺”事件会想起这个事儿、比如出现“地沟油”会想起这个事儿。想起这个事儿,就令人感慨不已,觉得社会过分鼓吹利益,辜负仁义,使逐利之心炽热,会将人心搞得日益刻薄。利字当头,别人都是自己的敌人,世道刻薄,人心冷漠,因而会不断创造道德新低。过去人们形容传说中尧舜时代,人心厚道,淳朴善良,简直可以“比屋可封”——家家户户都可以获得封赏,没有一家不够资格的;而桀纣时代,人心狠毒、争相作恶,简直可以“比屋可诛”——挨家挨户地随便杀,都没有杀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