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糕
(2009-08-13 12:12:26)
标签:
炸油糕
烫面
一块
红糖
陕北
美食
|
分类:
乡土记忆
|
|
许石林●尚食志
“热腾腾的油糕哎嗨哎嗨哟,热炕上坐哎嗨哎嗨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呓儿呀来吗哟哟!”——这两句陕北民歌,单是唱出来就仿佛感觉到热腾腾的油糕摆在面前。
可是,这里所说的油糕,不是上面唱的那种油糕。上面唱的那种油糕是陕北、内蒙、大同等地用黄黏米面做的,用油一炸叫油糕,不炸叫素糕。炸了,蘸糖吃,不炸,蘸什么都可以,我蘸过辣椒醋,也好吃。这种糕耐饿,不好消化,所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你吃几块糕,徒步走上四十里也不觉得饿。
我说的油糕,全称应该叫做:烫面红糖油糕。烫面有讲究,是做油糕的关键步骤,也是惟一秘诀,掌握了这门技艺就全齐了。面烫成多少成熟、多软,都是秘诀。我不会,常常在镇上油糕摊前看卖油糕的做油糕,看那面已经没有任何韧性了,像泥一样。卖油糕的老人看着我长大,我看着他变老,去年看见他已经耳背得几近聋了,但气色很好。他的老伴儿,那老太太在一旁手持长柄铁勺,面前是小半大铁锅热油,炸油糕,脸上表情严肃,甚至有一种倨傲的神色。我猜她是怕算错账,所以紧张的缘故。一块钱三个,并不贵。总有人匆匆赶来,说要几块钱的,几块现吃,几块包上。那老太太一边照顾热油锅,一边要给客人往碗里拾油糕,打包就是用那种已经很少见的粗糙的纸,包几个,连纸放在塑料袋里。一个人忙活着,不紧张不行。
面可能是头一天晚上烫好的,也许是早上出门前烫好的,总之粗瓷大盆里有大半盆面,用的时候从里面挖一块出来。面前小案板上放着一个盛着红糖的大碗,碗里有小勺儿,老人包油糕的手艺轻松而准确。手在生油碗里蘸一下,掐一块面,在手里一揉,成球,再把拇指飞快地转动几下,就成一个鱼篓子形状,你还没看清楚,他已经飞快地用小勺将糖装进鱼篓了,然后又飞快地转动,将口儿封上,潇洒地掐去封口时多出来的一撮面,将做好的油糕整齐地码在平盘子里。他老伴儿一只手端起平盘子,从油锅边沿上轻轻一溜,那盘油糕就入锅了。油糕入锅,被炸得像粉丝见了歌星一样,欢蹦着。炸熟,油糕表皮起酥,但里面软嫩,红糖已经化成水儿,吃的时候小心烫嘴。但关键是要趁热吃才好吃。
镇上要是逢会即赶集日,早早地油糕锅就支起来了。炸油糕的香味儿飘到很远很远别的村子。老太太不计日子,一闻到炸油糕的味儿就知道逢会了,吩咐儿孙:到会上给我拾两块钱的油糕来!
那天和“深圳老西安味工厂”的李勇说起让他引进这种油糕,他说南方人会不会怕上火?我说在陕西,三伏天吃20个炸油糕都不上火,怎么会!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