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是“限方言”而不是“禁方言”
(2009-08-10 09:19:00)
标签:
方言广电总局徐健顺文化语言开心辞典孔子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国学 |
分类: 文化时评 |
广电总局是“限方言”而不是“禁方言”
○许石林
快板王(凤山)派代表作《双锁山》,每当演到这儿,台下必然有掌声笑声——“刘金定一听心暗想,小嘴又咕嘣咕嘣紧咕嘣:我当你(指高俊宝)是哪一位呢!原来是高氏门中高相公,怪不得说话带点儿山东味儿,侉了吧唧儿地那么好听!” 要离开具体情景,单纯说山东话侉,山东人不干。但是刘金定在阵前看上了高俊宝,死活要嫁给他,听高俊宝一表显赫的家世,就更爱他了,连他说话带点儿方言口音都那么可爱!英雄美少女刘金定横刀立马,远远地看见英雄美少年高俊宝浑身上下好似粉妆银砌,身上穿戴这花的袍子那花的兵器,两人阵前高声问答,可刘金定能闻到高俊宝说话“一阵一阵桂花味儿的那么好听!”所以,这段快板书,山东人尤其喜爱。
京剧《曹操与杨修》,这一场戏很受观众欢迎——西蜀、东吴米商和匈奴马贩子,被杨修派出去“招商”的孔闻岱“骗”到洛阳来了。到了洛阳,三个人的货压在手里卖不出去,只好降价。三个客商,分别说四川话、苏州话和蒙古味儿的汉语,在京剧严整的板式唱腔中,突兀地加入川剧、苏州评弹和蒙古长调——尽管简单地把蒙古族当成匈奴了,但是每当演到这儿,成为剧场效果的一个高潮——演出很出彩儿、观众非常喜欢!戏曲中原本就有使用方言的创作,如京剧念白,有韵白、京白和方言白。戏曲原本就是很活泼、很自由的,并没有规定你不可以将别的方言加入本剧中,但是戏曲家们很自觉,能加就加,不能加就不强加,也不把加方言当卖点,也不为了方言而方言,更不喧宾夺主。
这里说的都是方言的演艺中的使用。
当今中国人学中国古诗文,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和接受途径,即不会吟诵古诗文。《弟子规》上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谓口,不是指现在的大声朗读,当然你这样读总比不读好,但准确的口,是指吟诵。而吟诵几近失传,濒临灭绝,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学习热而有复兴之势。过去吟诵用的语言,都是方言,所以形成了许多流派和家传、师承。而用普通话吟诵,只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实验探索的一个新的吟诵方法,我曾经聆听过中央民族大学徐健顺老师吟诵于右任先生《望大陆》诗,经徐老师一吟诵,面貌大改、情景迥异,十分感人。我感觉如果没有吟诵,今人理解古诗文,缺少了进入古人语义情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目前,有关方面正加紧做的一个事儿就是抢救采录那些还能够用方言、家传、师承等等方法吟诵的老学人的录音。
可见,方言并非如一般人们看到和想像的那么简单。
如果用体积来说,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方言,是一个价值不可估量的庞大文化体积。它所蕴含携带的信息十分丰富,“居移气”——一个地区的人为什么会使用某种方言、一个人在某个地区待久了,为什么会说话带一点该地区的方言味儿,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交流的需要,必须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而保护语言生态丰富性的需要,必须同样大力保护方言。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标准的普通话,也要会说地道的方言。
从这个常识角度看,日前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要求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这个通知有它的必要根据。
当今许多影视娱乐作品,的确存在着滥用方言的现象。有的使用方言,不伦不类,胡乱模仿,一点方言的神韵都没有。有的甚至用方言表现对特殊人物形象的歧视。所以,对方言的保护和在影视剧中的适当合理使用,并不违背广电总局的通知精神,理解这个通知的精神,应该是限制方言的滥用,而不是禁止方言的使用。
方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组成部分,它是语言丰富的自然生态,而不代表着落后,需要后人用诚敬之心去学习保护。而不是糟践、歧视和冷落它。其实,现在各地方言都有不同成都自然萎缩的现象,还需要有关部门警觉并加以有力的保护。
2009年8月1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