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孔子》如何算计孔德懋老人

(2009-06-13 11:02:21)
标签:

孔子

孔德懋

衍圣公

周润发

胡玫

电影

娱乐

分类: 文化时评

电影《孔子》如何算计孔德懋老人

 

○许石林

 

正在紧张拍摄的商业大片《孔子》,将孔子第77代孙女孔德懋老人请到拍摄现场去探班,有媒体跟随采访,有个电视娱乐报道说,记者正巧碰到这件事儿。什么叫欲盖弥彰?这句话恰恰暴露了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操作和炒作,而不是什么“碰巧”——93岁的耄耋老人,一个深居简出的长者,大热天儿的,怎么会遛跶到那么远的影视基地去?就因为轮椅上高速公路不收费吗?

老人不仅去了,还给剧组赠送了一副书法作品,新闻图片上显示是裱好的“孔子”二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两个字想必就是将来电影的片名。用名人题字做片名,也是电影包装和营销的手段,《无极》不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请了贾平凹先生题写片名吗?想想:电影放映,片头打出“孔子”这两个字,下面再落款“孔德懋敬书”或者更甚者“孔子77代孙女孔德懋敬书”,就更有蛊惑力了,立刻给观众一个强烈的信息:这是经过了老孔家的孔老认可的片子,甚至你还可以联想到这是孔老参与创作的片子、是孔老参与投资的片子等等等等。

我丝毫不责怪孔德懋老人,反而从她的行为中感受到了善良和纯净的修养。孔老因为心地善良和性情纯净,被人算计了。这不能怪孔德懋老人,世界上,总是善良厚道的被诡计多端的算计。93岁的老人,对当代商业电影不了解,把人往好处想,她也不是思想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再说,她也不代表孔子文化和思想学说。

选择历史人物拍电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意;选择孔子作为娱乐对象拍电影,更不是什么好创意,只是胆大而已。有关这个片子如何不应该拍,我已经写过几篇文字了,再不赘述。

我其实很替我特别欣赏的电视剧导演胡玫感到惋惜,这个错误即使让别人去犯也不该由她犯。她有那么多好的电视剧,至今让别人无法超越,说是经典也不过分。我同时也相信胡玫等创作人员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和良好的意愿去拍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选她做导演,也正是看中了她的品质保证和品牌保证。问题是,良好的用心和意愿并不代表行为和结果的正确。胡玫必然在这个片子上遭遇失败,因为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被文化了的形象,一个只有非血肉之躯才能代表的形象,再还原成血肉之躯,走的还是大众电影的路子,必然不可行。你想想:商业片要取得商业成功,不乡愿怎么行?不过现在让胡玫终止导演,显然也不可行、不可能了,马到临崖收缰晚,开弓没有回头箭。还是我之前说的,她在电影《孔子》上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要重新返回电视剧导演去找补。

但是,作为商业片,该片必然会取得票房的佳绩。除了明星扮演的效应外,一是有当今国学学习热的氛围烘托;二是大众对于历代为什么不许优伶扮演孔子基本上不理解;三是观众的娱乐需求强力地涵盖了自己的文化情怀;四是影片必然会引来批评和指责,而任何批评和赞扬都是影片市场营销的免费广告,在批评声中营销是当今电影销售的一个成功的法宝;五就是事先和强势媒体网络等等的联姻,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营造大片放映的商业气氛。

不过,在该片放映的时候,我估计就参与不了影片的评论了,因为我不会去看。

表面上看,这似乎也是孔子逃脱不了的文化劫难,也是和孔子思想学说相近乃至相反的别家文化先贤逃脱不了的劫难。实质上,娱乐孔子乃至诸子,对孔子和诸子是无损的,只是对娱乐者有损,那些劫难也不是孔子和诸子的劫难。正如当年谭厚兰领着人马去砸烂孔府孔庙、挖掘孔林,于孔子何损?尽管打烂、砸烂、挖掘、搬到,不过是石像泥胎和尸骨,于孔子何损?损的是谁,谁知道。

 

2009年6月13日《孔子》和周润发欺负93岁孔德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