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套广播体操是国学?

(2009-04-21 15:28:16)
标签:

人文

国学

《弟子规》

四川

成都双眼井小学

文化

分类: 文化时评

第十套广播体操是国学?

 

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创作出了全国第一套“国学操”

 

○许石林

 

世界读书日,写一个读书的事儿——

我对四川人一向很欣赏,四川人的性格或者说文化性格在拙文《川人·川味·川义——川剧〈易胆大〉观后》一文中是这样被认识的:“川人集精明和厚道于一身,追求安逸与吃苦打拼毫不冲突,细腻温婉与豪迈泼辣兼有,忠义守礼与散漫开放具备。”之所以让我再次想起对川人的赞美和欣赏,是因为成都又有一件事儿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创作出了全国第一套“国学操”,将学生的体育晨操锻炼与国学诵读融为一体:广播里播放古典音乐,学生们一边大声朗诵着《弟子规》,一边做操,而体操动作是将古代的站行坐让揖礼孝等系列动作与太极拳融合,极具韵味。据报道,学生们觉得很有趣、很喜欢,老师也认为很能帮助学生记忆和锻炼。第十套广播体操是国学?

网上对此进行了调查,距我查看的时候,支持该“国学操”人数竟然达到62%!而明确反对的则只有7%。这样的比例数字,说明“国学”(先不要管具体什么是国学,意会即可)真正成了当今人读书的一个重点选择之一,即社会有对中国传统国学的强烈渴望和需求。这就是四川人的一个创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支持该项目的校长是有想法的人,一个当代教育界的“易胆大”,不管怎么说,上面没有明令你这么做,况且许多人还反对普及恢复国学呢。现在许多从事教育的人,缺乏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缺乏的就是有了想法并愿意实施的勇气。

这一套“国学操”经过四川大学和巴金文学院专家们的观摩以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值得推广。

要说这“国学操”不过是一个读书和锻炼结合的方法,它通过读书者的肢体动作与耳、口、心的结合,使背诵更容易。其实这是对古人读书法的回归——《弟子规》中说得很明白:“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根据千百年读书人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它的道理:一是调动人体各个感知器官去接受书的内容。默读或单纯地看书,则至少闲置了一个器官即口,第十套广播体操是国学?少了这个感知器官,就像少了一个通往记忆的渠道。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他们一生因此受用不浅。现在的学校,也设早读时间,但似乎不怎么重视,学生有的读出声音来,有的则在默读,老师们也不怎么强迫督促。许多老师都不会读出声音、不会朗读了,以为朗读就是让孩子大声地读出声来。早读像一场戏的开场或过门儿似的,也像二人转的小帽儿似的,又像大餐前的小菜儿似的,总之,读书,读出声音地读,这种方法,在后来的中国学校、中国读书人那里,快失传了。其实,背诵和朗读是中小学读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而不是什么过早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意能力等等。

现在,成都双眼井小学在“心眼口”外又加了动作,这是对古老的读书方法的提升和发挥。据说每套操不过3分钟,按照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的标准速度,每分钟200到220个字,这显然是快了,打个5折吧(也不能太慢了,再慢就成念讣告了),每分钟也有100来字,一套操能背诵300左右个字,如此说来,国学经典如《孝经》,不过1799个字,第十套广播体操是国学?很快就会被以记忆力见长的学生背熟。照这样下去,“十三经”中的大部分经典,可以在中小学期间轻松地完成背诵。学生读古书,最好是不求甚解,先背熟,以后会有大用处。我常常觉得如我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好好背书,作为知识学问的基础硬盘,因为缺少过硬的背诵量,等级太低了。

那些反对和嘲讽“国学操”的人,一般不是什么对国学下过功夫的人,也可能是对学习国学有忧虑的人。其实这是多虑了,学生背诵,就是增加读书量,你要相信学生将来自己会判断的,你没读多少都害怕有糟粕,学生读了就更应该会判断什么是糟粕了,况且糟粕与精华的分割法本身有问题。再说,也不必过高估计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至少影响力没有那么快。文化破坏起来容易,恢复和建立起来慢着呢!我觉得头脑清晰的,还是抓紧时间学习、追赶那些跑在前面的人,别在新一轮的知识大重组中,自己又没赶上趟儿!

“国学操”还有一个好处,对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有极大的帮助,学生有一个好习惯,比掌握多少知识还重要。

 

2009年4月21日

川人·川味·川义——川剧《易胆大》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