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广陵散》:慷慨悲壮之歌

标签:
《广陵散》乐段雅乐嵇康古琴琴友陈雷激许石林文化 |
分类: 音乐文学 |
【琴曲写意】·《广陵散》:慷慨悲壮之歌
○许石林
古琴名曲《广陵散》,是一首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叙事曲,它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的悲怆故事。它显然不是“中正平和”的雅乐,古人称此曲:“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悱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矛戈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
《广陵散》一直被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叛逆,在琴家中秘密地传承着。传承此曲的历代琴家,情感和思想都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秉承古琴的“正声雅乐”传统,一方面又难以克制对《广陵散》的由衷喜爱,而《广陵散》分明是琴曲中的异类,它杀伐激越,悲壮而浪漫,以下凌上,顽强反抗,为封建正统所不容。明代皇子朱权是一个善于韬晦的人,也忍不住将《广陵散》收入其编著的《神奇秘谱》中。
在封建正统思想看来,这一描写“聂政刺韩王”的叙事音乐,是以下犯上,甚至是“恐怖分子”的音乐,应该禁绝。唐代琴人陈拙拿着《广陵散》琴谱去向另一位琴家孙希裕求教,孙希裕一见,非但不教,还把琴谱夺过来烧了,并教训陈拙:“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越不让干的事儿越神秘,也越吸引人,宋代琴学兴盛,《广陵散》最受琴人喜爱。不一定可以随便弹奏,但努力学会《广陵散》并弹奏得好,是琴人抑制不住的内心冲动。宋代理学家朱熹十分反感《广陵散》,他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平和,有臣凌君之意。”他特别批评《广陵散》表现出的“愤怒急躁”情绪;明代文学家宋濂也曾大骂《广陵散》:“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
这些对《广陵散》的指责和批评,从另一个方面恰恰证明了它流传千百年的价值所在。东晋“竹林七贤”之嵇康,遭到司马氏集团的陷害,临刑前要求抚琴,从容不迫,弹奏《广陵散》,就是因为该曲能抒发嵇康对强权的蔑视和反抗以及慷慨愤懑、悲壮激昂之情。传说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对追随他多年,要求传授《广陵散》的琴人袁孝尼说:“你一直想学《广陵散》,我都没有教你,现在我为你弹奏一遍,从此天下《广陵散》绝矣!”
嵇康之死,令《广陵散》更加神秘起来,名气也越发大起来,不仅使《广陵散》未绝,反而琴家人人争当其传承人,有一种神奇的使命和默契。元代琴家耶律楚材甚至认为该曲就是嵇康所作,原因是该曲以慢商弦与宫弦同声定调,有臣行君道之意,是嵇康故意影射司马氏有篡权的野心。
《广陵散》其实一直秘密地传承于历代琴人中间,不仅因为它的内容是那么另类,更因为它作为古琴曲,来源甚古,在曲体结构上为世所罕见,是我国现存的保留汉魏遗音的古老琴曲。
从它的分段标题,分别有“井里”、“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共四十五个小乐段,分六大部分,描述战国青年聂政,为报父仇,不惜毁容改形,潜入宫廷,假扮琴师,在为韩王弹奏琴曲的时候,从琴身取出匕首,成功刺杀韩王。故事像一部恢宏的大戏,曲折动人,气贯长虹,引人入胜。
历代人为了保存流传《广陵散》,为它做了许多掩护,其中取名为散乐,以区别于在宫廷演奏的雅乐。
陈雷激为今人演奏《广陵散》常常取其中几个乐段演奏。
附管平湖<广陵散>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images.china.cn/images/ch/zggq/01.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