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寂寞处听正声——福建省京剧院《杨门女将》

标签:
杨门女将福建省京剧院艺术家李盛斌许石林娱乐 |
分类: 戏剧影视 |
于寂寞处听正声
——福建省京剧院《杨门女将》观后
○许石林
福建省京剧院在深圳大剧院演出全本《杨门女将》,剧院座无虚席,入场时还有排队戏迷等候在另一个通道等票——作为市民文化福利,该场演出采取的是赠票观赏。演出的确很精彩,看得人很过瘾,剧场里掌声、叫好声不断。
坐在我旁边的新闻界的前辈老大哥,低声问我:“福建省京剧院好吗?以前没听说福建有京剧院。”我说;“好!当然好了!就要看这种不出名的剧院演戏,不出名不能说没有好角儿,现在出名不出名不就那么回事儿嘛!不出名,他们才能保留京剧艺术的原味,不乱来。”
的确,这个戏显示了福建省京剧院的艺术实力,那个老旦(佘太君)、青衣兼刀马旦(穆桂英)和老生(寇准),放在全国去比,能让当今许多爆享大名的所谓大腕儿为之气短逊色不少。其实,满台演员都不错。深圳的观众也有意思,好像要特别表达对演员的感谢和支持似的,台上一有动静(即精彩),立刻就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看戏的时候脑子走神儿:就算福建省京剧院是个不出名的剧院,可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可能这种不出名的剧院才能在相对寂寞中保持京剧的“原味正声”。由于旧的文化体制存在先天的制度设置上的问题,致使许多艺术院团和艺术家(角儿)一入团,要么享受体制的厚爱照顾,要么遭受体制的限制拘束。起点和过程一直无法公平公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体制的改革仍然滞后,强大的商业操作和媒体的势利主义选择,又将艺术院团和艺术家群体,进行了商业的和媒体的不公正切割,凸出了极少一部分艺术院团和艺术家,而弱化了更大比例的其他院团和艺术家群体。所以,现在人们在媒体和演出中常常看到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人,唱来唱去就那么几段戏,像看《杨门女将》这种全本大戏,很不容易。过去的演员要想在舞台上站得住,不会几十出大戏是不行的,现在的大名家、大演员,会多少出本戏?看过多少出本戏?知道多少出本戏?国家电视台的重大戏曲晚会,就是那几个人,这些艺术名家,就像是特意催肥的、花大力气带上太空育种后又落地在大棚里扣大的,之所以显得肥壮,是人为的转基因科技所致,虽然打着“绿色科技”的幌子,味道当然也不错,戏唱得也很好。但相比之下,大批被冷落、被弱化的艺术院团和艺术家,犹如野生的植物,他们身上才保持着艺术真正的原生态基因和原味。
福建省京剧院是从部队转入地方剧院,曾经有李盛斌、宋德珠等前辈名家主演,各有绝活,无人能比,李盛斌,武生“盛字三杰”之一,他的《伐子都》,至今成为绝响!去年浙江省昆剧院来深演出《公孙子都》,还因为没有继承李盛斌的“玩艺儿”而因人遗憾呢!“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也是一代英才。
我觉得深圳此次邀请福建省京剧院来深演出,其意义重大,不仅让市民享受了一次文化福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次艺术公正,让人们别只盯着漂浮在面儿上的那几个闪烁着亮光的油花儿,要真正品尝艺术的真味儿。当然,不要心态不好,故意歧视名家,但更重要的是别冷落了非名家,艺术的生存和兴旺毕竟要依赖一定的艺术家群体,而不是靠几个名家。中国艺术界有这种怪现象:艺术没落了,但几个艺术家却活得很滋润,比如相声界。
非名家们有一个品质,就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守本分,不胡来,不乱改,能继承保持艺术的原生风貌。中国戏曲艺术,这些年来,缺少的不是创新,而是保护。德贵不移,即有恒,所谓创新迎合,往往缺乏对市场和观众的真正把握,弄的不伦不类。
200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