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姨母帖》是假的————学者王乃栋先生说

标签:
书法真迹姨母帖王乃栋杂谈 |
分类: 书画 |
王羲之的《姨母帖》是假的?
————学者王乃栋先生说
从书法创作到书法研究,年届花甲的王乃栋先生走过了他为自己设计的第一阶段。套用一句很矫情的流行话说“人生从六十岁开始”,王乃栋将从六十岁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从书法研究又转向书法创作,他说要写字玩玩,不研究了。他那上海口音夹杂着个别新疆口音果断地说:“不搞研究了,问题都解决了。”他说的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他要解决的问题都在他60岁之前以他的方式解决了。
王乃栋1992年从新疆石河子市调入深圳宝安区文化馆工作,专心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古代书法作品真伪的鉴定工作。13年过去了,他拿出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内行看来是相当令人震撼甚至令人感到不安的,但却因为世俗的原因,王乃栋的研究成果注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山花寂寞红”。熟悉中国国情的人对此是会心一笑的,王先生之所以洒脱地说“停止研究了,写字玩玩。”“问题都解决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的。人生有涯,知止有福,王先生认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很满足。这也许是一个近乎“在野”的学者、艺术家享受人生、享受学问快乐的结果。
提出并论证中国书法“三大体系说”
王乃栋将三千年中国书法现象归纳为三大体系,即实用书法、艺术书法和伪异书法。这三个体系乃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三条主线,书法源于实用,升华为艺术,衍生出伪异,三位一体,是中国书法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平面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王乃栋在这个角度理清了书法史,并为世人找到了理解书法和书法史的简明扼要的脉络。这个结论的意义也许首先在于王先生对书法形势的分析:现代世风,书法虽看上去很热,但却是书法整体的变异繁荣,王乃栋认为当今的书法名家普遍迷失自我,书法庸品遍地,“书法实践的迷惘折射出时人对书法认知的肤浅和模糊。”
王乃栋的学术著作,没有那些长篇大论的所谓庄重的大部头学术文章,他继承了古人的写作形式,以简洁的句子,记录思考的精髓,读之古意昂然,却意味深长。这正是一个中国学者的方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最佳的表达。这种学术表达,不见当今所谓学术腔,更没有玄乎的新名词。
做学问的都是能坐冷板凳的,作为一个学者,一个长期生存在所谓基层、搞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者,王先生的研究过程是艰苦寂寞的,相信他也常常会亢奋激动,因为每有发现,必然高兴。所以说,冷暖自知,他的孤困感受或是静谧幸福都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问题是,王先生的研究从书法开始,结果却不仅仅落在书法上,而是触动了当今书法界、收藏界、学术界和体制的许多问题,许多在现有体制上靠书法、收藏和学术吃饭的人,会很矛盾、很尴尬地面对王乃栋的研究结果。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近百年来学术研究推崇的一句话。但是,在书法真伪鉴定和博物馆、书法史研究方面,在艺术品拍卖市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前代的权威和“定论”,成了许多谬误的接力者。而加入这个队伍的人越来越多,跟随这个队伍的人越来越长,就为真正在书法真伪鉴定方面能够讲真话和愿意讲真话的人积累并设置了厚重的障碍。比如,被许多权威鉴定认为是真迹的宋代米芾的一幅著名作品,在某拍卖会上拍出了2000多万元的高价,王乃栋毫不客气地评论道:“笔墨低俗、结体做作、章法混乱,米老书法疑为伪作。”
无论王乃栋的鉴定成立与否,这幅牵扯到那么多人的面子、多方面利益的一件作品,实实在在已经与书法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书法、艺术、文物在这里只提纯为利益网,王乃栋就是那个敢于挑破这个网的大胆的人。王乃栋薄薄一本简装的《中国书法三大体系图集》,其中文字极为简洁,但却句句是炸药,只要稍微留心一观,便会令当今和过往许多体面的人大失颜面,每一个炸弹的引爆,都将炸飞许多体面人的饭碗。当然,无疑会给王乃栋本人带来许多麻烦,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王乃栋大手一挥:“我不担心。最主要的,那些书法界活得很风光的权威们,已经不看书了,有许多风光的事儿他们都忙不过来呢,有赚不完的钱等着他赚呢,他们哪儿有功夫关心这个呀?就是说,我的这些东西,他们几乎看不到,看到了也不做声。咱们现在推崇的许多鉴定家、权威,他们本身的学问都不是很扎实的,有的是琉璃厂的学徒出身,见是见得多,有经验,本身的艺术悟性和内在的修养不够。但中国人盲目跟风的坏习气,造就了书法界和鉴定界的许多装神弄鬼的人和现象。很多人都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不负责任的。”说到这儿,王乃栋笑了。
书法鉴定应该分四级
王乃栋鉴定书法作品,重点放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已经出版的书法名作方面,他并没有看到多少书法原作,他只是研究印刷品和出版物,即通过图片进行鉴定。他认为这样是可行的,他说:“我在印刷品上都能看出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许多所谓国宝都是伪作,那真的就更不必看了嘛。”
王乃栋说,鉴定真伪单单研究纸张、墨迹是不是那个年代的、图章对不对等等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看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内含,是鉴定艺术,必须在艺术上能获得艺术品释放出的真实气息,即鉴定者不仅要有纸张、墨迹、图章等等方面的基本功,更主要的,是你能不能从一幅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存在,即与作者有艺术上的神通。他举例说,备受推崇的王羲之的《姨母帖》,一般人认为是王氏早期的作品,这件作品连武则天都“御览”过,乾隆皇帝更是在上面隆重地加盖了“御览”的大印章。王乃栋评论道:“此帖笔法粗劣,一如那些粗通文墨的普通老百姓所书”,他分析其用笔、结体,逐字挑剔,尖锐品评,读之使人心惊肉跳。
读王乃栋的鉴定文字,会感到他夹杂着浓重的个性情绪,但是,越是高超的艺术,恰恰更需要这种带着个人热血和体温的方式才能理解、才能进入、才能呼应。如果不完全了解王乃栋先生有关鉴定的成熟理论,容易给他得出“狂”的印象。他认为书法鉴定应该分四级:
第一级,暂定真迹。为什么是暂定真迹呢?他说,几个鉴定小组的人被邀请鉴定了某件作品,只能说是这几个人组成的鉴定小组鉴定了,认为是真迹,但还不能说放之四海皆准,不能使用国家的行政力量确认就是真迹,为了更准确,无论是什么权威,都只能是“暂定真迹”;
第二级,似真。即稍逊一层,有一些因素还不能肯定、不确凿,只是很像某某人的手笔。
第三级,疑伪。不确定的因素更多,明显不是某某人的手笔,基本上是伪作,因此是定为疑伪。
第四级,赝品。即很明显的假货。
了解了他划分和设置的鉴定标准,才感觉他一点都不狂妄,也不偏激。他更务实的坚定态度,涵养了他的激情和学术的锋芒。
然而,在中国当今学术行政化的体制下,王乃栋作为一个近乎在野的学者,注定是寂寞的。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前人未做的“傻事儿”,在坚硬如铁的利益底盘下,他的声音会显得微弱。尽管有行内人对他大加赞赏,但也一起被压在了利益的铁盘下。
记者想起了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学者的使命和意义并不在于急于收获世俗层面的回报。那些国家正式出版物会记录一个学者热忱而天真的思想与发现,将良心存于天地之间,为后人留一个文本,等待后来人的再鉴定。
链接:
书画鉴定家、书法篆刻家。在敦煌学书法和书画鉴定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提出中国书法三大体系学说。提出古书画鉴定的科学分类法:A、B两类四级分类法。
《陈淳书法真伪图鉴》、
《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图集》、
《历代楹联书法真伪图鉴》、
《碑学名家书法真伪图鉴》、
《海派画家书法真伪图鉴》、
《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
《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
《中国书法三大体系图释》、
《鉴评怀素自叙》、
《写意甲骨文》、
《书法题款艺术图解》、
《王乃栋书法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