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看孔子打架、上床?----我为大片《孔子》捏把汗
(2008-08-11 07:28:47)
标签:
电视孔子圣人胡玫好莱坞吴宇森于丹韩三平 |
分类: 戏剧影视 |
非要看孔子打架、上床?
----我为大片《孔子》捏把汗
○许石林
我写下这行字:我为即将开拍的电影大片《孔子》捏把汗,连我都笑了——我是谁呀?算老几呀?我捏把汗算什么呢?可是,又一想,既然不算什么,就捏捏吧!捏不好瞎捏,捏得不好就当没捏。
首先,我希望它拍好,希望胡玫导演把它拍好,希望它又好看又赚钱。胡玫因《雍正王朝》等片,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信任的导演,想必她不会胡来,想必她不会说吴宇森式的话——“我拍电影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感觉拍,电影出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我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什么的”。(吴宇森回答媒体质疑其《赤壁》有搞笑台词时的回应)
其次,我很担心她拍不好,为她捏把汗——先捏一把陈汗(吴宇森大片《赤壁》编剧,也是《孔子》的编剧——因此见了鬼,怎么又是他?)陈汗驾驭不了这个题材,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很幼稚,不像是搞懂了孔子的人,也不像是个有趣的人。印象中吧:香港电影编剧包括陈汗,搞故事、弄情节都过得去,有专门的训练,会研究观众的需求,可以说普遍不错,有自己的办法,但是香港电影也存在着和大陆电影同样的问题,即电影编剧的台词功夫不好。大陆电影台词有好的,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片等,台词好。但是电影普遍的,编剧不注重台词,人们没有从台词中发现可以反复留恋玩味的东西。陈汗这个对汉语的掌握有先天隔阂的弱势的人,仅凭人物故事,哪怕如他们所吹要武打呀、要上床呀等等,也没戏。况且把“看点”定在这种东西上面,注定没戏。现在的观众,啥没见过?非要看孔子打架、上床?
把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搞成电影,是个冒险的事儿。如果非要驳大家的意愿,硬逞能,搞自己的东西,再加上推介的时候说什么创新、颠覆、打破、推翻、超越、刷新等等凶狠的词儿来推销炒作自己的东西,就更危险。我孤陋寡闻,传统戏曲中什么题材都有,好像没听说哪出戏里有演孔子的。大概是圣人不可冒犯、不可亵渎吧?圣人不可以在台上给大家演艺娱乐吧?圣人的言语思想倒是贯穿于每一出戏中,是戏的主旨和精神。但是不让圣人直接出面,想像就算是有人敢写,也未必有演员敢演、有观众敢看。过去那么多饱学之士,要知道能在舞台上演孔子的话,早写剧本了,还用等到今天?为什么没有呢?这很耐人寻味——既然是圣人,神圣了,就不能让他穿上衣冠,直接到台前来现眼了。因为很不容易现好眼,弄不好是对圣人的冒犯亵渎。那还得了?所以说过去的人是有所顾忌的。况且,过去的人,对故事不很看重,看重的是戏的抒情和形式。
“批孔”的时候演孔子、丑化孔子、糟践孔子,不算。
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里,有过一部《孔子》,因为时机不好,拍得很拘谨,很不好看——当时也没人对孔子感兴趣。但是,这拘谨中是有所顾忌的,编剧导演演员心里是对孔子有所礼敬的。像孔子一样神圣的如来佛祖是出现在《西游记》里的,演得很好,那个演员的形象很有如来佛祖的意思,但是戏不多,一场而已,也是个人物符号,不影响其神圣。如果让如来佛祖成本大套地演,肯定会冒犯亵渎,即演不好。所以,不算演。
但是,现在要拍《孔子》,好像就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是现代人的大胆之处。人有多大胆,就现多大眼。说是两年前就打算拍孔子了,意思是早有预谋。这就对上了——于丹老师给中学生讲她的心得,正好缺一部形象片,敏感精明的片商就这样见缝插针了——正如李光斗大师说的:插位营销。
人家就是踩着于丹老师的鼓点子,目标在于拿下于老师的那些观众和拥趸。让现今没有耐心读书,极有激情娱乐的孩子们看看会打架、能上床的孔子,是个市场空缺,正好插位。本来找个对孔子有研究的导演就行了,但是要营销呀!要卖钱呀!孩子们判断一个娱乐产品是不是好、是否需要花钱购买,不是看东西的品质,而是看明星、看大腕儿,孩子们就只能这样判断。因此,就要找名导演。好莱坞的导演就那么回事儿,《赤壁》弄下来,好莱坞的旗帜快成屁股帘儿了,吸引力减退了。要靠谱还得是胡玫这样在电视剧行里攒了多年品牌价值的,把胡玫拉下水,把她多年积攒的品牌一次性透支,让她再回电视剧那儿攒去。
所以,我这儿捏了一把臭汗:真正懂孔子的,就不拍孔子;不懂孔子的,就拍不好孔子。
但是,人家大张旗鼓地要开拍啦!正选人呢,又是梁朝伟什么的----我犯个错儿吧:梁在《色节》里那啥都露出来了,这在一个尊孔子为圣人的人看来,他是永远没资格演孔子了。
可是,人家让孔子上床呢!这就没法说了。
韩三平近日在《梅兰芳》这部注定不好看的电影新闻发布会上说;《赤壁》很成功,已经取得了2.9亿的票房——看看:人家的成功标准就是票房。电影好不好,票房说了算,今后不需要影评人了,我崇拜的电影评论家王樽老师该歇菜了。至于亵渎冒犯了圣人,更不怕人骂了——民不畏骂,奈何以骂惧之?人家的价值观是:有票房,就是成功。
200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