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礼仪文化仁德中国汶川地震哀痛全国哀悼日 |
对庶民的礼仪——“全国哀悼日”的文化意义
○许石林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个神圣庄严的时刻:中国国务院宣布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哀悼在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这一刻,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提升了中华的人文精神,使其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升华!
广播、电视媒体上,反复播送“全国哀悼日”的内涵要求:全民应该做哪些事情、有什么注意的问题、如何完成这个优美而动情的文化礼仪、如何书写这个全民的集体抒情诗……
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事情!要知道,中国人是从怎样幽深的历史文化惯性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是从“礼仪之邦”的文化宏图或梦境中走过来的,更是从“礼不下庶民”的文化惯性中走过来的。在中国人的每一次发展进步中,总还是被文化的惯性、尤其是不好的文化惯性羁绊着进步的脚步的。而这一刻,“全国哀悼日”,对庶民的生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敬惜,一下子摆脱了、剪断了旧的、腐朽的文化羁绊,历史将会证明:这一次中国人又进一大步。
在这一刻,中华民族那沉睡多年的礼仪文化苏醒了。在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口岸、机关、学校等等场所,全民都沉浸在恢宏的文化行为当中,不仅是出于人的正常情感,更是出于残留在我们身上的文化礼仪的基因。
这一刻,所有中国人与自己的先人在文化上接通了气息和信号,将礼仪之邦的脉搏激活并跳动起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按照国学家钱穆先生的理解,总结为一个字:礼。《孝经》上说:“礼者,敬而已矣。”说的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诚敬,而“死尽哀”、“祭如在”,是儒家仁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成为中国丧葬祭祀文化的核心价值。
传统中华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始,绵延不绝,然而却并不僵化和死板,礼的精神从它诞生之时,就强调“时为大”,即心中对他人的礼敬,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需要修炼的,不仅要从形式上即外在的修炼,使人懂得礼仪,而且更强调内修,即内心要修炼自己的仁爱仁德之心。而有了质朴的仁德仁爱之心,还需要有美好的礼仪去表现和表达,才不至于偏质或偏文,即“质胜文”也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文与质都修养到好处,达到文质彬彬的地步,即彬彬有礼。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习惯,才有了“全国哀悼日”让人着素服、停止一切娱乐,并在地震发生的同一时刻默哀三分钟,警报、汽笛、钟声同时长鸣,行人须驻足、劳动者需停止工作并起立、行驶中的汽车停止等要求,这些都是表达仁德仁爱精神的礼的仪式。一个正常人,对因地震而罹难的同胞有哀悼同情之情和恻隐怜悯之心,是谓有“义”,即怀仁德之心,但如果没有这些仪式表达,如何才能体现呢?《礼记》上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即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质和礼仪是一致的,仪式没有可有可无之说,因为仪式也是义之实。
说这些迂腐的话,无非是在“全国哀悼日”,感到一种苏醒的礼仪文化的氛围,并想到了中华文化曾经走过的曲折和坎坷乃至巨大的断裂和挫折。原本可以被健康地继承并服务于人生社会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却在很多年前,曾经被粗暴地狠批过,被批判成腐朽的、反动的、吃人的、复辟的东西。以至于原本在礼仪之邦的文化宏图中梦游的中国人,却在许多年后,忘记了自己的祖国曾经是礼仪文化的原生国家,反而要在与一些次生文化国家的当代国民交往中,感受到人家身上的些许礼仪风貌以后,大惊小怪,一次次应验古人的感喟:礼失求诸野。
我们的环境和长期的习惯,太过长久地摒弃传统的礼仪文化了,而新的礼仪文化又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以至于,当我们需要足够的文化礼仪来承担我们内心巨大的重量的时候,我们有些人甚至变得无所适从和不甚习惯。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礼以顺人心为本。”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自然不能单纯地依靠道德感化和呐喊,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制度。但越是优越的先进的制度,越应该汲取礼仪文化这种健康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国哀悼日”,这一天,生命的价值提升了,文化的价值也随之明晰了。
2008年5 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