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摘
关键词:数学竞赛;
Shallowly discusses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the advantage
and the shortcoming
WEN Jin-Yong
Abstract: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carries on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 the young people to have the vital role, but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is far away the common student's intelligent level, comes apart with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act elementary education normal operation. Its positive rol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also exist, we must carry on the scientific style to the competition training, causes its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这种热潮,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数学潜能的激活,也有升学竞争空前激烈的驱动,还有创收动机在推波助澜。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颁发了停办奥校的文件,将数学竞赛控制在适当的温度中,适当的范围内。但事实上,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对数学竞赛的热情却空前高涨。那么,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它呢?
数学竞赛活动既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同时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数学竞赛活动,它是以开发智力为根本目的,以问题解答为基本形式,以竞赛数学为基本内容,具有综合性教育功能的数学教育。
1.数学竞赛活动从本质上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最初接受数学竞赛辅导,往往是被新颖而有趣的题型、精巧而奇特的解法所吸引,被数学解题中所展示的神奇的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所折服。再过一些时日,当他们独立地去解数学竞赛题时,他们开始体会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体会到寻找解题规律的艰辛,体会到灵感突来的惊喜,体会到科学发展独有的趣味,从而发现了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和价值,发现了另一个自我。
2.数学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发展型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是这种知识信息的功能特性。学生在数学竞赛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没有例题的题,是没有现成的解题程序的题,解题的道路需要经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去发现。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养成了独立研究的习惯,学会了独立研究的方法。于是在学生原有的以模仿为主的认知体系中,注入了能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独立发展的新的认知元素。这种新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更新与发展提供了智力与能力的保障。
3.数学竞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探究型的智力与能力
学生在数学竞赛活动中,仿佛在登一座从未有人爬过的荒山,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去踏出一条路来。这时,唯一有用的是独立的思考和勇敢的行动,这就是开拓和研究。因此,在数学竞赛中养成并掌握开拓探究性思维的习惯和方法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开拓探究性的智力和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培养了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为学生未来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早在1956年华罗庚教授就说过:“这一工作会不会打乱学校的工作呢?会不会影响全面发展的原则呢?做的不好,是有可能的。”他告诫我们:“应当小心从事。”
1992年8月,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 ,有一场辩论会,其论题就是“数学竞赛”。国际上许多人持否定态度,主要理由是:数学竞赛只面对少数天才儿童,会忽视大多数;过早的专业兴趣会妨碍全面发展;竞赛题多为偏怪难题,与日常数学教学脱节等。
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组委会秘书长,麦第莱提尼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历史纪要”中说到:“……已经有人指出,数学研究中的成功工作所需要的技巧和比赛中解题所需要的技巧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这些情况,实质上都是实践向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理论需要。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竞赛在突出成绩下掩盖着的问题不容忽视。数学竞赛是种较高层次的解题竞赛。虽然竞赛题一般趣味性较强、灵活机巧、形式新颖,但命题受多种因素(命题者的观点、编题的难度、竞争下的拔高等)影响,出偏怪题的现象并不少见。而许多竞赛教材、资料也在内容涵盖和试题难度上竞相提高。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竞赛训练和考试势必形成又一个应试教育模式系统。
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过: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者的躯体里掩藏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者的灵魂。这段话或许说得刻薄了些,然细加思量,发现这不正是目前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剖析与写真吗?
数学竞赛远离一般学生的智能水平,与在课堂教学脱节,冲击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行。由于国际竞赛优异成绩的激励,加之近年来逐渐浓厚的功利经济意识的渗入,数学竞赛越炒越热,各级各类奥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数学竞赛、邀请赛名目繁多,频频举行,学生超负荷学习训练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的休息、文体活动时间被占用,使学生疲于应付,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既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尤其在不适当的要求和机械刻板的训练方法下,往往事倍功半,挫伤学生积极性,甚至造成厌恶数学的逆反心理。竞赛训练的高频度和超常要求往往使学生付出的代价与参加竞赛活动的收益更趋失调。由于目前竞赛的奖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单纯追求竞赛成绩,造成学业畸形发展,心理意识倾向错位。其结果即使得到了奖牌,也未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据对部分IMO金牌得主进入大学后的跟踪调查,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心理失调,有的拒绝学习应用学科,也有的中途放弃了数学专业。
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作为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学生,丘成桐回忆说老师当年在南开大学任教时碰到一些孩子拿“奥数”题来请教他时,陈省身的回答是:“不会做”。正如北京数学会会长,北大教授李忠说的:竞赛和将来学好数学没有必然的联系。竞赛带来的又一后果是,学生们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这样他们以后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联合国《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也就是说,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教育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这里存在着一些矛盾:关于创新的教学必须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灌输着定论成说;关于创新的教学必须张扬个性,但张扬个性时可能会忽略发展的全面性;关于创新的教学必须崇尚自由,但崇尚自由时可能会丧失规范;关于创新的教学必须强调教学的开放,但开放可能偏离教学的本质。双重力量经常相伴而生,这就使我们的创新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强调矛盾的一方来提高对立面的品质,而不是下降。
数学竞赛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同时存在。笔者个人认为,如果任由数学竞赛照目前的情形发展下去,已完全违背要举行数学竞赛的初衷了。但我们也要看到数学竞赛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竞赛训练进行科学化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期望数学竞赛和训练工作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