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巧
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时常飘荡起学生们的歌声。那么,100多年前,南京的校园里又传唱着什么样的歌呢?要知道,现代意义的音乐课一直到20世纪初才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中国出现,此后的二三十年间,诸多音乐、文学、教育界的达人都热衷于为孩子们而创作。这一时期的校园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分界线”,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和作用。
一、1904年前后,南京新学堂普遍开设乐歌课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于2001年确定的这首南京大学现行的校歌,也是其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的校歌,问世至今已经整整100年。其实,这首高古大气的歌曲,在音乐界是被视为上世纪初出现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的。
清末,维新派受西方思想影响,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堂。梁启超更是极力主张在学堂开设音乐课程。他在《饮冰室诗话》中表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确定在新兴学堂中开设“乐歌”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南京的三江师范学堂等新式学堂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1912年之后,乐歌已经作为必修科目,列入了普通学校及师范教育体系中。伴随这一新生事物,在上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中,校园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创歌曲,并且被广泛传唱。这些校园歌曲后来被音乐界统称为“学堂乐歌”,被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启蒙音乐运动。
为新式学堂音乐课编创的学堂乐歌,主要是选曲填词。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来填词,后来则越来越多采用国内的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至今传唱的《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选作插曲,可谓学堂乐歌最著名的代表作了。
总体来说,学堂乐歌的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所以受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当时的音乐家和文人对此也怀有极大热情,纷纷投入乐歌的创作、改编和译介。一首歌传唱开来,往往会有人填入新词,将同一支曲调编排成多首歌曲,涉及的题材内容更是相当广泛,而且绝大多数可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或号召民族觉醒,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在培养和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同时,这些歌也起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启蒙作用。由于学堂乐歌深入人心,所以这一形式还常被革命力量使用。如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南京城的学生不会唱这首歌就算落伍了。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而“集体歌唱”这一形式也从此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也为后来群众歌咏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两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都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当年南京新学堂的音乐课上所唱的那些歌,主要来自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李叔同编的《国学唱歌集》等。而这两位当时学堂乐歌领域的代表人物,和南京都有着诸多不解之缘。
沈心工是我国第一批出国学习西方音乐的留学生之一,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这首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他创作的。他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
其实,沈心工曾经于1890年中了秀才。但是次年到江宁(今南京)参加乡试却落了第,他认真反思,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幻想彻底破灭,萌生了学习西学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从而走上了研究近代音乐之路。
可以说,在南京的考试经历是改变沈心工人生走向的重要一环。而他对南京也怀有特殊的人文情结。其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金陵怀古》就与南京密切相关。他仔细游览了整个南京城,认真深刻地了解南京城的历史文化,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饱含深情地在《凤阳花鼓》曲调基础上创作了这首歌。歌词分别描写了冶城、秦淮、劳劳亭、乌衣巷、鸡鸣埭、莫愁湖、雨花台、台城等12处南京古迹,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变化,体现了作者深深的忧思,以及对国势日渐衰微的感触、愤懑之情。这首歌曲一出,即受到全国民众的喜爱和传唱。
现行南大校歌的作曲者李叔同,创作此曲时的身份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员。他是1915年应时任校长江谦的聘请到南京来的。第二年,由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民国时期学堂乐歌最杰出的作者之一,李叔同在南京任教期间,与本地的文人学者交流频繁,还倡导建立了“宁社”,借佛寺陈列研究古书、字画、金石,并传扬乐歌。数十年后,江谦在《寿弘一大师六十寿甲诗》中深情写到这段岁月:“鸡鸣山下读书堂,廿载金陵梦末忘。宁社恣尝蔬笋味,当年已接佛陀光。”
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作爱国乐歌激励学生
著名的爱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办学的同时,也创作并推广了一系列学堂乐歌,通过这些具有鲜明进步思想和教育意义同时又大众化、通俗化的儿童歌曲,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歌唱中领会他的教育思想。
1927年6月,晓庄师范学院创办3个月后,陶行知就满怀豪情地为学生们创作了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用陶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写这首歌,“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近来听说有人误解为自扫门前雪之个人主义,但自己二字的涵义可同个人而推到团体,小而言之,一家、一乡,大而言之,一国、 一阶级,皆当努力尽他本身所应尽之责,而不该等候别人之代劳。”
当年11月,陶行知又运用当地山歌曲调填词成《锄头舞歌》:“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他意在呼唤大家拿起锄头,铲除野草,争取民主自由。后来这首歌被作为晓庄师范的校歌传唱。
一个月后,陶行知又用山歌曲调填了首《镰刀舞歌》,歌中用“春风吹又生,留下种子多”,来隐指革命种子已经撒遍了祖国大地,以鼓舞当时的学生和民众。
后来唱片公司把这两首歌都灌制成了唱片,一度在国内外都很流行。
还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任光、张曙、贺绿汀、吕骥等众多作曲名家都为陶行知的学堂乐歌谱过曲,其中以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谱曲最多,除了最初的那首《自立歌》外,还有《黄花歌》、《手脑相长歌》、《自动学校小影》、《儿童节歌》、《小先生歌》等十余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