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是为永久性功名,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于是,乡试就譬如鲤鱼跳龙门,顺理成章,批卷工作也就极其重要。
清代道光皇帝对批卷工作曾做过指示:“士子握椠怀铅,三年大比,一经屈抑,又须三年考试。或竟有终身沦弃者,岂不可惜……其典试各员,必须将闱中试卷全行校阅。不得仅就荐卷取中,方为不负委任。”皇帝的话对于批卷考官来说份量至重,而且,让天下考生听着很舒坦。
《清史稿·卷一百八》云:“考官综司衡之责,房考膺分校之任。”有清惯例,除正副主考外,各省乡试还任用同考官帮助阅卷,同考官也称“房官”,各省8—18人不等。譬如:道光十五年(1835年)花沙纳点试云南乡试,有8个房考官帮助阅卷;而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文廷式任江苏主考官,就多达18位房考官。
乡试考生的试卷以墨笔书写,称“墨卷”,交卷后,随即弥封编号,然后由誊录所用朱笔抄录,称作“朱卷”,校对无误后再送同考官阅看。清光绪年间当过科举监试官的李鸿逵曾写过《阅卷》诗描述同考官阅卷情形:“眼镜不离眉与目,手巾频拭汗兼污……苦事撤堂连下夜,灯光朱字两模糊。”——可想而知,阅卷还是相当辛苦的。各房的阅卷考官负责本房的试卷批阅,所选中的再推荐给主考官——这道环节称为“荐卷“,毋庸置疑,很是重要,假如考生的文章不对房考官的胃口,那么,该次考试基本就OUT了。
正副主考批阅各房荐卷,以头场为主,阅后结合第二三场的情况,互阅商酌,取定中额。实际上,考官们最看重的是考四书的第一场卷子,考生答得好的话,就成功了一大半啦,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
被房考官“咔嚓”掉的试卷,被称之为“落卷”,落卷的命运很悲惨,但也并不就毫无机会了,要碰运气,常常会因为主考官的办事态度,或者是中选的卷子没有达到名额,再或者是,中央突然来了最新指示,“落卷”的机会就有了。阅卷的考官特意在落卷中再挑选一番,看有没有遗漏的合适卷子再行补录,这有个专用词语叫“搜遗”。
清代乡试批卷的惯例是“凡试卷经同考阅荐而后考官取中,同考所斥为遗卷,考官不复阅也。”“考官例得搜遗,惟往往习于省事,仅阅同考官所荐之卷,余置不问。”道光皇帝担心各省同考官屈抑人才,曾特地降谕云:“三载宾兴,为抡才大典……全恃主试搜阅落卷,庶可严去取而拔真才……特申告诫。倘各直省正副考官草率从事,一经朕别有访闻,即将该主试严惩不贷。”皇帝发话,考官自然不敢怠慢。
清人李鸿逵还有《搜遗》诗一首:“阅文堂上太匆匆,回到房来再用功。点句自嫌微简略,批词犹虑不公平。三年大比人非易,十载寒窗我亦同。自古搜遗多取中,总求心术对苍穹。”
“搜遗”的战果如何?《清史稿·志八十三》之《选举三》中记载:“雍正元年,顺天榜后,命大学士王顼龄等同南书房翰林检阅落卷,中二人。”“(雍正)二年,中(落卷)七十七人。乾隆元年,中(落卷)三十八人。”——看来,“搜遗”还是捞出了不少“幸运考生”的。
此外,《一士类稿》中还记载,道光壬辰年(1832年),湖南乡试正考官徐法绩从落选卷子中“挖掘”出了个晚清功臣,书中说:“道光壬辰,左宗植、宗棠兄弟同应湖南乡试。宗植领解,宗棠卷同考官本摈而不荐,循惯例已无取中希望。正考官徐法绩搜遗,得而大赏之,特中第十八名。”——这个被“搜遗”出来的人就是被称之为中兴名臣的左宗棠,时年21岁,他一辈子都感怀徐法绩的知遇之恩。“又文学家吴敏树,与左(宗棠)同榜获隽,亦搜遗所得六人之一。”
对于那些没有取中的落卷,批卷考官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从《落卷》诗中也许能晓其一二:“撤堂之后正开颜,落卷偏来乱似山。点句匆忙难搁笔,批词痛痒不相关。先防熟友逢人骂,尤虑通儒被我删。拼却出场稀见客,一年半载再回还。”——看来,卷子真不好批啊!
清朝廷还对批卷负责的考官进行奖励。譬如“康熙间,顺天同考官庶吉士郑江以校阅允当,授职检讨。”而,对于批卷马虎甚至作弊的官员的惩罚更是相当严厉。“其衡鉴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而交通关节贿赂,厥辜尤重。”众所周知,清史上有名的顺治丁酉科场案、咸丰戊午科场案的处分重得令人咋舌。
乡试公布录取名单,通称为发榜,正值桂花飘香时候,便又称为“桂榜”——很是雅驯吧。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红号调取墨卷,当众开封,填写榜名,放榜公布。当其时,几家欢喜几家愁。《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得知自己中榜后乐极发疯的。
实际上,公布录取名单之后,乡试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考官们的“弦”还紧绷着。一是要“查卷子”。清代“定例各省乡试揭晓后,依程限解卷至部磨勘,迟延者罪之……字句可疑,文体不正,举人除名。若干卷以上,考官及同考革职或逮问,不及若干卷,夺俸或降调。”二是要“查人”。顺治十五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覆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覆试之始。”“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覆试。”发现作弊造假者,立即废革功名,处分考官。此后,更是形成制度。乾隆间,有时令督抚、学政对中式举人进行复试,嘉庆后成为定制。“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一体至京覆试,非经覆试,不许会试。”——你想,有这两块“大石头”压着,考官们能不战战兢兢么?正如史书所言:“(清朝科举)禁令之密,前所未有也。”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也很尊重考生的人性化举措是:“房官未荐之卷和主考未取的落卷,也须略加批语,试后发给考生。”——你看,中举中得开心,落榜也得落得明白甘心。
从以上各环节不难看出,理论上,清朝乡试的阅卷、批卷是相当严格周密而又慎重的。
文/李晓巧
钩 沉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html/2014-06/18/content_100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