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那些“长啸哥”——发《通辽日报》

(2014-04-02 09:33:56)
标签:

日报

通辽

上下

孙登吹

阮籍吹

休闲

分类: 历史随笔
名人名家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res/1/1/2014-04/02/11B/res01_attpic_brief.jpg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感谢赵老师!
 

                                      文/李晓巧

     前些时候,有种“满眼都是惊叹号”的“咆哮体”网络语言,很受网友追捧,更且有“咆哮哥”、“咆哮帝”,乃至“咆哮教主”称谓横空而出。由此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晋时代那些“长啸哥”来。

     所谓的“啸”,就是撮着嘴吹口哨,发出悠长而清越的声音。古时,乐器匮乏,“啸”恐怕就算是一种音乐了吧。在魏晋时“啸”很流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于此道颇为擅长,在历史上吹出了知名度。据《世说新语·栖逸》记载: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而且,他对自己的“啸”技(吹口哨)很自信,到处找“切磋”对象。

     一日,阮籍去拜访隐居在苏门山中的博学之士孙登,他向孙登说了很多话,可孙登理都不理他,这让善作青白眼的阮名人也很无趣,干脆对着孙登吹起了他拿手的口哨,过了一会儿,孙登终于开口,“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原来是孙登在长啸送客,阮籍与孙登都通过“啸”而找到了同道知音。

     其实,上文所说的孙登才是“啸”的鼻祖级高手,号苏门先生,博才多识,长年隐居,会弹一弦琴,尤善长啸。据说,连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呢。他吹口哨的效果是“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 ,吹口哨吹得像古代合奏乐——厉害吧!

     嵇康也能“吹”,他在《赠秀才入军五首》中说“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看来,“硬汉子” 嵇康一边打铁,一边苦闷思索,一边当也是撮口长啸、低吟不已的。曹魏末年,魏之宗族亲信,天下名士,多遭杀戮,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阮籍、嵇康等名人只能不与世事、终日酣饮或者自示无为才能自保,对魏王室的腐败无能既深怀不满,对司马氏集团的专横残暴也毫无办法,只能独自愁闷,然而,毕竟要找个方式排遣忧愤啊,否则,一个个不都搞成情绪病啊!——时势造时尚,“长啸”正好舒怀。

     曹操的儿子曹植就说过:“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这恐怕是种轻微抑郁症状,试想一下,假如他在“不能言”的情况之下也吹吹口哨什么的,心里也许会舒服得多。

     阮籍的《咏怀》诗极其著名,内中有几句四言咏怀写道: “清风肃肃,修夜漫漫。啸歌伤怀,独寐寤言。临觞拊膺,对食忘餐。世无萱草,令我哀叹。”他明明白白地说出,是因为“伤怀”“哀叹”而常常“啸歌”的。

     长啸、吹口哨对于释放压力的效果到底如何?阮籍有体会“欢笑不终晏,俛仰复欷歔。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好啊,阮籍一边叹息一边吹口哨有了医疗效果,“愤懑从此舒”。由此可知,啸者是借“长啸”缓解精神压力,所以在当时很流行吹口哨。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很有文化,其《三都赋》为当时称颂,左才子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他在《咏史八首》里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看来,他也是颇为青睐吹口哨的。

     魏晋之时,阮籍的“长啸”在圈内未必技术最高,然而,他的口哨名气最响,也许这是沾了“竹林七贤”身份的光吧——名人么,做同样的事,出来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当时,阮籍老家陈留尉氏人以阮籍为骄傲,知道他的“啸”有知名度,或者还为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啊,特地建了个“啸台”。据说,那台子原来“高15丈,阔2丈,有层3楹”,在明嘉靖朝、清乾隆朝和民国四年多次重修,可惜在日寇进犯尉氏时被毁了,否则,我们现在还能瞻仰缅怀一千七百多年前流行时尚的遗风哟。看来,外族的入侵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时尚文化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阮籍为代表的那批魏晋“长啸哥”们的音容“啸”貌,多少年来,一直让人神思遐往,称扬不已,说那是魏晋风度,有范儿。网络上的“咆哮体”,夸张、排比、冷幽默,网友们自娱自乐,时移世异,却也算是类似“长啸”的一种小小的发泄与自嘲吧——然而,“咆哮体”更多的是喜剧成分,让人觉着闹得有些好玩,它用干巴巴的符号想代替文化深厚、飘逸潇洒的长啸之音,神采当然大逊。

文/李晓巧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html/2014-04/02/content_9594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