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之后,明朝政府已不再像洪武年间严控海上贸易,而且,还出“大手笔”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开展贸易,尤其是隆庆朝之后,明朝的海上对外贸易频繁。
为何清朝初年却开历史“倒车”禁止海上贸易呢?原因除了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之外,还基于当时政治形势需要、经济状况因素。
当时的自然经济形态稳固发达,无需同国外贸易也能“自力更生”,对外贸没有依赖性。并且,很多反清势力活动在海上,常常从海路对清朝政权发动进攻,尤其是郑成功反清集团,于是,清政府为了政治、军事的安全禁止了海上的一切往来。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了“海禁”。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是“诏徙沿海居民,严海禁。”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出海。
从历史的经纬来看,“闭关锁国”只是权益之计,在清代消除海上的威胁后,立即就缓和了海禁。
一、“海禁”也不是全禁
从顺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正式开放“海禁”,近四十年时间,可见清王朝禁海闭关的时间并不很长。虽然,本国商民的出海贸易以及外国商船的来华贸易基本上受到禁止,但不是绝对禁止,也有例外,譬如采办洋铜的官本商船可以出海,甚至在这一期间局部对本国商民也实行过“出海市铜”的措施。清朝梁章钜的《浪迹丛谈》记载,“我朝(清朝)经制,鼓铸所资,滇铜而外,兼市日本铜,谓之洋铜……携带绸缎、丝斤、糖、药等物往日本,市铜分解各省。”可见,清政府一开始就允许到海外采办洋铜。
而且,“海禁”期间,海外一些“友好”国家依然可以打着“朝贡”的旗号前来中国贸易。譬如澳门葡萄牙人在清初“海禁”期间可以与中国贸易,甚至所得到的贸易许可比国内商人还要宽大。
另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可见清朝前期同西部国家、地区也一直有陆路贸易往来,此当不受“海禁”影响。
二、清朝前期根据形势,海上贸易“时禁时不禁”
《清史稿》卷七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当消灭了海上敌对势力后,就解除了海禁,可见,在康熙皇帝的眼里对外贸易是有条件的,即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进一步得到验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罗刹(即俄罗斯)踞雅克萨、尼布潮二城”,康熙皇帝对之进行了制裁,切断了与他们的贸易,直至罗刹投降,才恢复了贸易。你同我和平相处,我就与你做国际贸易,康熙皇帝应该就是这个逻辑,而且,他也是如此处理海上贸易的。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再次颁布出海禁令。其所以重新禁海,是由于南洋的吕宋(今菲律宾)、噶喇巴(今雅加达)两地,是“西洋国(西班牙)和红毛国(荷兰)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康熙皇帝已经察觉西班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在新形势下,需要预加防范,所以再次实行“海禁”。这个禁令,维持了十年,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开闽省洋禁”,并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乾隆六年(1741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在爪哇岛屠杀华侨,当时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禁止私人到南洋贸易。由此可见,在清朝前期,不同时间和地区的海上贸易政策经常调整,这也表明当时的政府基本能掌控海上局势。
三、清朝前期严格监管对外贸易
清朝前期严格监管对外贸易从陆路贸易也可见其一斑。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后来进一步规定:俄国商人每四年得来北京通商一次。但是,沙俄商队的人数和次数都一再违反约定,非法私商又远远多于合法商队,再则中俄边界经常发生私逃活动,于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政府停止了在北京同沙俄的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重开海上贸易的同时,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中俄贸易,然而,又是因沙俄屡次违约,乾隆年间曾先后三次停止恰克图贸易,对沙俄进行制裁。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四记载,“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并规定英国商人“不能每岁至”。可见,解除海禁后的国际贸易,依然在中央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
另一事例更充分显示出当时政府监管海上贸易的水平。《清史稿》中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浙江总督李卫汇报中央说,日本召集了很多中国人“教习弓矢技艺,制造战船,虑为边患”,建议朝廷加强沿海省份的稽查防备“水师兵船不时哨巡,以为有备无患之计。”雍正大为赞赏,其时有大臣建议禁止对日本的海上贸易,但是,雍正采纳了李卫“日本贸易不能遽绝”的建议,而是从中国做海外贸易的华商中挑选了八个人作为商总“责其分处稽查,互相绳举”,达到密切监视防范敌情的效果。这是一种达变通权的外交手腕,既不影响对外贸易,也确保了国家安全,很高明。
可见,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其实是灵活多变的,有其“理性”的一面。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html/2013-12/04/content_89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