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居留在长江之南,从未刻意想过这里的好。
如今正是江南春二月,柳丝鹅黄,海棠花簇然开放,还有那迎春儿爆得亮堂堂的,风吹在身上暖意融融,姑娘们急不可耐地脱去了春装,愉快地露出秀美的前脖后颈……
在我的记忆中,这一切仿佛理所当然,该来的时候自然就会来的——就像人在芝兰之室中当然是清香满鼻,时间久了,难道正是它使人的嗅觉麻木迟钝了?
叶灵凤先生是南京人,解放前在上海住了十多年,虽然与南京近在咫尺,但一直没回过南京。当他去了香港后,他对故乡南京却是魂牵梦绕了。身在异乡,每在百货公司见到来自故乡的特产也是格外垂青喜爱,感慨万端。秀才人情纸半张。在叶氏笔下,思乡情愫更是频频流露,他写了《能不忆江南》、《家乡的大桥》、《月是故乡明》……莼鲈之思拂拂而出。
三十多年后,难得一次归乡之旅悄巧逢着了中秋,令他兴奋若狂,以为天意。
在秦淮河畔,在夫子庙,在新街口,在故乡的条条街头巷口,一个鬓发霜白的老者久久地徘徊流连。
“回到了寓所,直到大家都睡着了,熄了房里的灯,我还站在窗口欣赏故乡的月色,舍不得上床去睡。月是故乡明。”这是游子声音。
难道只有离别了故乡才会真正体味出故乡之美么?美,为什么总是要以距离为代价?
我在江南水乡——苏州学习生活了四年,足迹行遍姑苏城里城外。而今离开苏州十多年,却时常在梦里回想起姑苏城的园林、小桥、河巷、马头墙……
好在我还生活在江南之地——南京,当有朋友在北方梦幻江南的时候,我们已捷足先登——真该好好地去珍惜、享受这美妙的家乡江南。
我给远方的朋友留言,希望他能烟花三月下江南。他来的时候,我会在鹅黄的柳树下,携着明媚俏丽的江南一起迎接他,口中不忘吟咏一阕《江南好》。
□李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