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 铜 山
文/木川
(此文发表于2004年11月30日<扬子晚报>
文题不同)
一入南京江宁区铜山境内,老远就会见到两座隐隐约约的山峰,一大一小,当地人叫它们“大铜山,小铜山”。这两座山依在一起与蜿蜒西去壮伟的横山群峰既为遥相呼应,却又轻轻快快地跳了开去,一枝独秀。
“大铜山”高一百九十余米,陡直处却几如壁立,满山苍翠,挺拔秀丽。山顶原有一雷公殿供奉雷震子塑像,鼎盛时香火旺盛,解放后日渐式微,破四旧时夷为平地,现在登临还可以看见茅草丛中的瓦砾和石础。春暖花开之际,旧时瓦砾堆里间发朵朵嫩黄的小花,春风里簌簌地抖动,使人生起无限爱怜和怀古思绪。
“大铜山”的北山腰处有一洞,洞口青石上镌有“翠微洞”三字,可能是哪朝雅士往这洞前一站,放眼展望,山景清秀林木葱茏,心情舒畅,突来灵感取“山色深翠微”之意吧!若问此间老农,“翠微洞”在何处?几乎都摇头不知。问“金牛洞”在哪?他们会热情地告诉你:顺着山坳里碎石铺的山道上行至尽处,得一洞,便是。
洞口有两块巨石拱门,仅七八平方,内有一石桌一石凳及坑坑洼洼大青石数块。村民们叫它“金牛洞”缘之于一个传说: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傍晚,有姑嫂二人到大铜山下的一口池塘去担水,远远望见一头黄牛在池中饮水洗澡,见有人来黄牛就跑上大铜山了。小姑打水时见桶里舀着一块黄乎乎牛粪样的东西,便“呸呸”地赶紧把一桶水都倒掉,手拿块石头到深桶里想把桶刮干净,却听到金属相擦的声响,姑嫂奇怪,对着光细看,呀,是金屑。再去找那块“牛粪”,已没了踪影。此事传开,大家连夜挑灯上山找能屙金的牛,顺着牛蹄印,找到了一个隐蔽的洞,洞里还有鲜嫩的青草料,大青石上有深深的牛蹄印,牛已不知去向,据说那头聪明的“金牛”是神牛借着朦朦的夜色跑掉了,“金牛洞”和它的传说却永久地传了下来。
顺着“金牛洞”前的山道蜿蜒而下两百余米,有一块颇为方正的平地,当地人称之为“台”,处于大小铜山两峰之间。台下有一口深潭,荇草横生,水色常年幽青,从未干涸过,令人且敬且畏。早年间这台上唱戏,远近几十里来看戏的人密密麻麻,有人坐在大铜山的坡上,有人坐在小铜山的坡上,两面层层而列,就是个天然的大戏院。一时之间,锣鼓喧天唱念做打,人声鼎沸喝好如潮,而今戏已唱完,人已散尽,山草遍地杂树丛生。让人生发出岁月奄忽世事沧桑之慨叹,“戏台”名字还依然很好听地被当地百姓叫做“万年台”。
而今“万年台”何在?真是好可爱的名字啊!
“大铜山”峰的对过就是遥相对望的“小铜山”。他们就像弟兄俩一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终日厮守相扶相携,高高兴兴的——让人看着都乐呵。乡里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啊,你看门前的大小铜山不分不离——“长”的多好!老家人一直认为山总是在不断地“长”高的。
门前有山,斯为福矣。当地老少皆以登大、小铜山为常事、乐事。以前,庄户人家所用柴薪都是上山打取,山中还有各种草药可医病治恙保一方乡民平安。登山锻炼的乐趣更为乡人所喜。我爷爷在世时,八十三岁还每天上下一个来回,步伐稳健,让人艳羡。如今,这些都让我这个“乡”外游子深深怀念。那已是过去多少年了。
悠悠铜山,铜山悠悠。她就像一根纤纤细线——时时牵动着羁旅之人去看看她,去怀想她,去亲近她。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