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言的电视秀
(此文9月26日发表时有小变动)
我是南京人,平素再怎么克制也会冒出南京话来,在苏州上学时,别人一听我说话,就问:你是南京人吧?我好生奇怪:我说的可是普通话啊?!方言这东西也是一个烙印,深深地烙在一方人的语系中。南京方言产生了“南京白局”,60年代还在各地巡回演出过,剧目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好评。南京方言的特点是亲切感人、韵味淳朴、语言感染力强,兼且“an”
“ang”不分,前后鼻音不明显,通俗概括,就是说话时舌头有些“大”。而这“大”是否与“名士风范”相关联,呵呵,尚有待考证。
南京人当然喜欢咱南京的方言,现在本地有几个电视栏目抓住传媒受众心理特地让主持人用南京方言来主持节目。这样,当然也吸引了一部分本土观众,提高了收视率,但,我认为并不值得提倡。而且,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南京方言一上了电视,说出来的那味儿——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热爱故乡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愫,而不应该让人生嫌。我们的城市已经生活着很大一部分的外乡人:有浙江人,有安徽人,有河南人,有山东人……他们也要看电视啊,如果他们出于“故土之思”也要求电视台开一个他们家乡方言的电视栏目,不知道电视传媒能满足否?
电视台以本土方言播送节目,深层次考虑起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是一种“自恋”,也可以说是一种歧视,而且与“法”相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那么,电视节目应该以普通话来一视同仁于全体观众,而不仅仅是某一地人。这也是一种语言的文明。就像办报纸一样,《南京晨报》上的文字不可能都用南京白话吧?
在生活中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不管外地人如何议论,一方水土终究养这一方人。南京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文化,地方政府尽可以大力扶植“南京白局”剧目,喜欢的人,自然会去欣赏,这样既是一种爱护也是一种发扬。您不看看“苏州评弹”不是那样受人欢迎么?说不定啊,我们“南京白局”还能再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呵呵,这是浅见。
——但是,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南京方言的电视“节目秀”啊,可以休矣。盐重反而坏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