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拾趣
5000年前的欧洲人用木针和鱼骨把衣服扣住。以后的希腊人把帷幕式衣服披在肩上,固定衣服的“派罗恩”就是纽扣的原始雏形。
我国上古以至中古,穿衣服都用布帛带子,大约1800年前出现了中式纽扣。《说文解字》中记载:“钮字,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中式扣也称“中国结”或“算盘扣”。这种扣子讲究与服装“形神”匹配。在穿长袍马褂的时期,老年人多穿有“寿”字扣的长袍。年轻姑娘的短袄和旗袍上则配有多姿多彩的蝴蝶扣、琵琶扣、鸡心扣、兰草扣、菊花扣、桃子扣、牡丹扣等。这些扣是由线绳或布片精心缝制而成的盘花钮绊,当巧妙地缀在衣襟上时,尤如“画龙点睛”,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就是在现代纽扣争奇斗艳的今天,这种古老的中式纽扣也仍然给人们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式纽扣在14世纪中叶的英伦三岛首先盛行,然后曼延全鸥大陆。最初的纽扣是青铜制成,到了15世纪又出现了金、银、象牙等制成的纽扣,佩戴纽扣成了当时财富和等级的象征。18世纪又出现钢、合金、陶瓷、木质和有色玻璃纽扣,20世纪以来形态各异的塑料纽扣、合成树脂纽扣相继问世。从此纽扣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产生了一段段令人生趣的故事。
西装袖口上各有一排装饰纽扣是众人皆知的,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年拿破仑率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作战,在检阅胜利后的军队时,他发现许多士兵的袖口很脏。原来,士兵在翻山时,由于天气寒冷,多人患了感冒,使用袖口擦鼻涕。拿破仑认为这有损军威,便同军需官商量出一个办法,在军服的袖沿向下钉上3颗铜纽扣,使衣袖不便擦鼻涕。以后此法逐渐传入民间,移植到西服袖口上并沿袭至今,但含义与当年却不同了。
人们在做衣服钉纽扣时,习惯男右女左。据说,男性把纽扣钉在右边是因为欧洲中世纪男士随时都有角斗的可能,为了保护好持刀有力的右手免遭寒冷,设计师绞尽脑汁地把纽扣钉在右边,好让他们随时把右手插入衣服里取暖。而女性纽扣钉在左边,是由于小姐、贵夫人要佣人帮助梳妆打扮,为了使女佣人和女主人相对于用右手系结衣服,所以把纽扣钉在左边。如今钉扣的方法只是沿习中世纪的做法而已。
欧洲许多地区有把纽扣当作礼物的习俗。在一对新人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里,新娘要送给新郎一对定情纽扣。这种纽扣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还刻有双方的名字,做为忠贞的信物。朋友间互访时也喜欢赠送纽扣,礼品扣中以一种18、19世纪制作的马赛克扣为上品。这种纽扣表面1平方厘米,但却镶入数百片五颜六色的玻璃,绘出名胜古迹的图案,引人入胜。法国一收藏家曾为此专门在巴黎举办了“礼品纽扣精品展”。
日本艾莉斯衣扣公司于1983年在东京创办了世界第一家衣扣博物馆。馆内展出了自18世纪以来的衣扣。衣扣分类不是以国家来区别,也不是以年代来区别,而是按图案的主题来区别。这里有许多珍奇的衣扣,如雕有支持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文句的衣扣;有纪念哈雷彗星出现而雕刻的衣扣;有模仿巴黎凯旋门形状的银扣;还有1897年中国清代邮政人员所穿马褂上的铜扣,铜扣上刻有“大清邮政”字样。自开馆以来,来自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
纽扣在许多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小玩艺”,但却有人为它醉心痴迷。意大利人查纳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设计衣扣。他设计的衣扣五花八门,时装大师们都以用他的衣扣为荣。世界八大时装设计师之首瓦伦蒂诺曾亲自“登门求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时装上、著名影星间·方达在奥斯卡金像颁奖会上所穿的时装上都有查纳设计的扣子。他被时装界誉为“衣扣大王”,经他设计的衣扣身价倍增,一枚纯金铸成的“金鹰扣”售价高达1000多美元。瑞典雕塑家乌洛夫逊与他的儿子、侄子费尽心思设计出不用针线缝就能固定在衣服上的纽扣,打破了传统的方式。此扣有一个“小尾巴”,它可扎入衣料内,拧几圈将“小尾巴”拆掉,纽扣就牢牢附在衣服上,荣获新发明纪念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镂花浮雕、玲珑剔透的精美纽扣层出不穷。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纽扣。如日本发明了“卫生纽扣”,这是种散发出人闻不到的却能驱除蚊蝇气味的纽扣,特别适应夏装使用;美国发明的“食品纽扣”,这种经加工处理的纽扣缝于救生衣和登山服上,专供探险者万一陷入绝境是充饥;德国发明的“报警纽扣”,当这种安装在衣袋上的纽扣被解开时,纽扣中的微型电子发音器即会发出连续地嘟嘟声‘使小偷望而生畏;法国发明的“变色纽扣”,白天随光线的强弱可变幻8种色泽,夜间又能闪闪发光。诸如此类的还有收音机纽扣、药品纽扣、电子步话纽扣和帮助盲人识别障碍物的安全信号纽扣等等。纽扣从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此文为本人旧作,已发表在《中外服装》杂志,博文略有删减。
http://s10/middle/50e9fcd2ha97dd0e52b9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