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水知音满庭芳情感怀念马烽华而实文化历史 |
分类: 光影之恋 |
《咱们的退伍兵》中秋节在沁源合影,马烽先生送来月饼。
(黑板后灰色西装者是马烽先生,他右面蓝色衣服者是赵焕章导演)
山水知音满庭芳—怀念马烽、华而实等影视编剧
文/陈振丽
满庭芳.山水知音满庭芳(新韵)
文/陈振丽
盆地镶山,文明热土,物华天宝人杰。
五千年史,星灿脉根延。
山水知音古并,大唐媚、诗画田园。
寒梅著,琵琶乐府,鹳鹊踏楼兰。
翩翩,春笋茂,蝶蜂入梦,芳草连天。
感激酒斟杯,捧袂歌仙。
日照紫烟万古,雁丘爽、生死婵娟。
阴晴月,汾河流水,涛浪永无边!
例词:苏轼《满庭芳(三十三年)》
山西的编剧作家比比皆是,作品层出不穷。在运作《咱们的退伍兵》电影前期,领导派我去马烽先生家商榷修改一句对白之事,与郭恩德老师、华而实老师接触较多,受益匪浅!
其实在“煌煌大唐的太原诗人群”早就是人文荟萃,气象恢弘,历史悠久了!
以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白居易、温庭钧为代表的六位大诗人都出于太原,
真正是“维我太原,诗人文士歌呼赋咏之所,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地。”
这些杰出的作家虽各有自己的风格,但他们都有一个热爱故土、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共性。
如今去马烽先生家的地址已经忘了,但模糊记得他古色素朴的书房;
马老见到我,毫无大作家的架子,就像他见到一位乡亲朋友的感觉,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他对我礼貌请坐、给我端茶倒水后,就很随意地坐在他的椅子上,很虔诚地说,领导派你来谈关于剧本的事,你就大胆地畅所欲言吧!
但当我说出那句“我在……的时候,你还在……转筋呢!”对白,希望马老删除或改一下时,马老很果断地说,这句不能删,删了就不是我马烽的风格了……
果然,那句对白不但没有影响审查通过,而且每听到这句对白,都会赢得观众会心的哈哈大笑……
在山西沁源拍摄中秋节那天,马老亲自给摄制组送来月饼,并与大家愉快合影留念……
山西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电影剧组合影(左起五:华而实,左起四:陈振丽)
(二排左起一:本片编剧 郭恩德)
我们话剧班的老师都是从省话剧院调来的,郭恩德老师虽没有教过我们,但他常介绍或借给我书来读。
他编剧的《神行太保》原名是《追》时,就让我看过他的剧本。
每次遇到郭老师,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谈他对剧本的设想,
决定要拍摄与拍摄中他更是忙前忙后地做事,合影时他却站在侧后几乎看不清的位置,郭老师就是这样实在得没有一点架子的文人。
继《银幕记忆》后,87岁高龄的韩玉峰先生又编著出版了《山西电影文学史》
与《山西艺谭续编》(上)、(下)。
电影兄弟忻喜得知我回到故里,又急忙给我送来这三本书……
正如韩玉峰先生书中所言:
“郭恩德是我的老朋友,相识已有40余年。给我的印象是,他待人热情,刻苦勤奋。
作家孙谦对他的印象是:
“朴实、勤奋、好管闲事,乐以助人,爱动感情是个艺术型人才’”......
"郭恩德的《不舍集》所收的14个影视剧文学本,
大部分都拍摄成影视作品或班上舞台,成活率很高。"
“......知道了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了老年丧子的不幸,又逢妻子多病,但是他们夫妻俩硬是挺过来了。就像郭恩德自己说的:‘软汉越压越软,硬汉越压越硬。’”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部长达120万字的《郭子仪》。这是何等的‘锲而不舍’、‘不舍昼夜啊。’”
韩玉峰先生所述极是!
前些年我遇到郭老师,他三句话不离《郭子仪》,
又过些日子,郭老师兴奋地对我说,《郭子仪》快完成了,
等写完后先给振丽你看,多提提建议......
我哈哈笑了,说,应是好好欣赏学习吧!
郭老师说,不,你是专业人士,不能小看自己!
华而实老师祖籍虽不是山西,但我看到每部山西影剧的前期,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尤其看到这幅孙玫老师与坐在轮椅上的华而实老师,我的心顿时砰砰跳起来,
不禁感叹华老这位影视剧三栖作家也抗不住岁月的流逝!
正如韩玉峰先生书中所描述的:
“华而实个性突出,才华出众。
业界人士称他有山东人的豪爽,北京人的豪言,山西人的豪迈。从《汉衣冠》到《知音》《大敌当前》《评梅女士》.......
无不体现着他对历史事件的非凡诠释。
作品典雅的语言,诡奇的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无不反映着作家的胆识和才气,令人赞叹。”
我已忘记是何时何事与华老相识的,
但记得《乔家大院》剧组在省物资厅物贸大厦驻扎时,华老约我去看望一位越剧演员,并给我讲了许多关于越剧、京剧的知识;
在《神行太保》拍摄前后,也经常看到华老忙碌的身影,
很幸运以上这张合影,我正好在华老的身旁!
难忘的是,华老总撰稿,《山西革命斗争史——丰碑》叫我同他去编辑。
当时山西革命斗争史的电视剧已经拍了几十部,每部又有几十集,
真佩服华老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不辞劳苦的创作精神,
他同我一样坐在放映间一集一集从头耐心地看起,
他边看边说,我边看边听边笔记;
有重要的场景还要回头再看一遍两遍,甚至多遍。
华老说,所谓精编,就是要把精华提取出来,对历史负责任......
像《忻口战役》、《临汾战役》、《赵树理》等剧都反复看了多遍。
精编《丰碑》完成后,华老送给我他刚出版的书《刚柔与四重奏》......
华老与孙玫老师在太原居住时,我记得多次去过他们的家里,孙玫老师是省话的演员,她也知道我曾是话剧班的学生,对我特好,后来听说华老他们搬到北京了,
就再没有见过......
今天当我读到书中:"......孙玫告诉我,老华在(2018年)4月28日走了!"时,
我的心碎了......
“悲痛!天丧英才,华而实这位才华出众的大作家就这样走了。
华而实告别各界朋友的话是:‘谢’知音‘,天上再见。’”
华老就这样走了,而“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的主题曲依然在我心中如歌如泣......
捧着华老赠我的《刚柔四重奏》,在北影招待所里华老看着夫人孙梅老师在书的首页题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虽平凡得渺小,但能得到这些杰出的编剧作家的鼓励,真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幸运!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