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怀揣梦想心有观众的导文化情感历史 |
分类: 光影之恋 |
怀揣梦想 心有观众的导演
—看孙道临导演《雷雨》声画双片时
文/陈振丽
那日,我看到由孙道临和袁霞老师精湛表演的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影片即将上映的消息时,同时又想起1984年由孙道临导演的电影《雷雨》。
七九年我开始参加学习了《啊!摇篮》电影的拍摄与剪辑学习后,又参加了《宝钢建设》、《七月流火》、《湖畔》、《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影片的后期剪辑学习。这些影片大都是在上影厂四号棚剪辑室完成的。
我厂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的剪辑后期同样也在四号棚剪辑室完成。
以上罗列是要说,因上影厂诸锦顺是我的第一任剪辑老师,他也是当时剪辑组的组长,只要是我们来上影厂做后期,诸老师准会给我在这里安排好剪辑台,让我好好安心地工作。
之后在北影厂完成《冰山脚下》影片剪辑后,正遇我厂运作马老的《咱们的退伍兵》,厂领导与赵焕章导演都决定让我独立剪辑这部影片。
诸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像比我还高兴。赴沪的第二天,我就兴致勃勃地来到上影厂,快到四号棚剪辑室时,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谢晋导演推着自行车来上班了。正想着导演未必能认出我时,谢导演已经走到我身边,笑呵呵地问长问短。我如实告诉导演后,谢导演高兴地说:“能独立剪片了,好啊!……”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曾经几年在这里学习的温馨而熟悉的剪辑室,又得到一个更惊喜的激动:诸老师正在剪辑孙道临导演的《雷雨》样片!
从事电影艺术前我是学习话剧艺术的,不仅认真拜读学习过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剧本、观看过《雷雨》话剧,虽然没看过最早的《雷雨》影片,但由孙道临主演的《雷雨》电影多次观看过。
我觉得曹禺先生的《雷雨》好像就是给孙道临定制的,孙老师那清亮的声音、毫无表演痕迹的戏,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时代……
而今孙道临又在跨界做导演,把自己之前表演过的话剧《雷雨》、主演过的《雷雨》自编自导成同名电影……
我一边剪辑着《咱们的退伍兵》样片,一边又注视着诸老师手下《雷雨》的进度。虽在剪辑室多次见过孙导演,尽管他怎样的平和近人,我心存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始终不敢说出自己的愿望。
有一天我恳切地对诸老师说,你们《雷雨》剧组看剪辑双片(声画)双片时,您带我去看看吧?
诸老师放下手中的活,回头对我呵呵笑了,他说,小陈,我也是正要告你呢,孙导演那天就告我说:“看双片时把您的那位学生也带上,看完也要听听她的意见……”
我喜出望外不说,又滔滔不绝对诸老师叙述了当年文汇报记者采访《牧马人》剪辑周鼎文老师时,明明是周老师谦虚,口口声声谈的是谢晋导演如何如何,在一旁的我却以为周老师没理解记者的意图,毫无保留地给记者滔滔不绝了一番周老师的剪辑……
心想,能得到先看剪辑双片的机会是我的幸运,但谈观后意见千万要谨慎,先说给诸老师,由他来取舍再转达给孙导演。
诸老师认真地回答我说,这是两码事,聪明的导演虽是有主见的,但他们最喜欢听到不同人的意见,以便更好地精修自己的片子……
你是《雷雨》剧组人员外的第一位“观众”啊!哈哈哈……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好一个“第一位观众”!
遗憾的是,观看了《雷雨》对白双片后,与诸老师滔滔不绝的一番话如今却说不出个一、二、三了;
责备自己,当时学习天天写学习笔记,为何不把自己这“第一个观众”的“滔滔不绝”及时记录下来;
要是当时就有新浪博客该多好,我定会发表一篇《“第一个观众”的“滔滔不绝”》新博文了!
电影,本来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艺术;
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执导的纪录电影《火车进站》12月28日在法国放映起,就是为观众观看的;
中国电影经过几代电影人不懈追求与持之以恒的努力,诞生了一部部就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典影片;
这些提供给不同年龄、不同程度观众欣赏、学习、娱乐、励志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即便存放在资料馆,但永远放映在观众的心里……
我由衷地感谢这些怀揣着梦想,心里有观众的导演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