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十三岁零三天情感文化新浪博客 |
分类: 心情日记 |
大海里沒有我的波涛,但我也浪过了!
文/陈振丽
有时候我的梦想狂妄到极点,每当诵读泰戈尔的诗句时,就想若能穿越时空,也站在岸上迎接这位发髯苍苍、慈祥和蔼的伟大诗人,该是怎样的幸运而欣喜若狂!
据说泰戈尔是作为思想偶像进入我们中国人视野的,他曾两次踏上我国的国土。
尽管梦想是可笑的妄想,但欣赏到老人美妙绝伦的诗作,就仿佛看到了风趣而不失尊严、智慧而平易近人的诗人。
按说泰戈尔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如此高荣誉的诗者。诗人两次来上海,明明是“上海的空气中似乎都有'飞鸟'抖羽的声音”,但他的《飞鸟集》却言:“天空中沒有我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了。”
好一个“飞过了”,却“没有我的痕迹”的饱含哲理的诗句,令我常常品味而久久不能平静……
前天又在感动中突然发现我的博客上方清晰地标出(博客年龄十三岁零三天)!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感觉不知是燕子(小名)在天空飞了十三年,还是回到了正在迎接初中考试的少年!
也或是,我在海浪中漂浮过十三年,大海里没有我的波涛,但我也浪过了!
大海掀起一朵朵新的浪花美啊,浪花飞溅着,波澜壮阔,与海鸥互动,同祥云迷藏,与白鹭共舞,同山岳对歌……
我徜徉于碧海中,朵朵浪花向我虔诚地招手,浩渺银波与我快乐地耳语……
原来我也是沧海之一粟啊!
我这一叶浮萍啊,自由自在地随着大海的波涛漂流着,有时执著于白昼或黑夜,有时懒散得停在溪流,但当听到“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的召唤,也不顾及自己的份量,就勇敢驰骋笔墨,因为我懂了“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确是“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不过我这个孤僻的性格呀,开始并不善于和浪花共舞,有时也没顾及涟漪的感受,常常我行我素而错过了欣赏朵朵浪花创造的神秘和辉煌。
诗人告我“你看不见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而我其实连自己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只在一味地与“光影之恋”!
仰望天空的月儿我羞愧,月儿会等候向太阳致敬,而“当太阳横过西方海面时,会对着东方留下他的最后的敬礼。”
惭愧我的踌躇之心却少了对大海浪花的殷勤与感谢!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生命是父母给的,无比眷恋父亲笔和母亲曲,但诗人告我“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不拒绝生命,又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是因为泰戈尔对人生有深层领略的真诚感受。
对于那些丑恶嘴脸与曾经受过的伤害,我说是忘了,其实依然在心底耿耿于怀。而泰戈尔却是“我曾经受苦受难过,曾经失望的,曾经体会过‘死亡’,于是我以我在这伟大的世界里为乐。”
这些包涵着深邃大道理,包涵着精深博大人生哲学的启示,必然出自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热爱的赤子之心!
想到这里,我不知该为自己在新浪漂流的十三岁零三天感到幸运还是惭愧!
翻开从2008至今的博文,自己难以掀出一朵像样的“浪花”,但在大海执着推波助澜的使者们,不舍昼夜地欣赏着难以计数的“浪花”,不断地给她们带上艳丽的【荐】花;
捧着这些红【荐】花,犹如得到了学生时代老师在作文本上的大红批语!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飞鸟集》
也借泰戈尔的诗意对新浪说:“我相信您的鼓励,但不能是最后的“浪花”!
—陈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