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眼神
文/ 陈振丽
写于2013年四月十一日
今年清明,我换了一种怀念的思维方式,把情感倾注于大山正在盛开的鲜花,也仅仅怀念了自家故去的亲人和两只猫咪。
刚在“易龍的博客”突然看到《懷念謝晉》,顿时觉得自己太自私了,虽然相识的故去的人未必都去怀念,但有两位与我电影事业息息相关的人,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一位是我们电影厂张健老书记,再就定是谢晋导演了。
谢导演逝世时,我怕有“拉大旗”之嫌,迟迟不敢发怀念博文,最后还是情感战胜了杂念,连续写了几篇怀念导演的文章,文章虽浅拙,但一定是有真实的情节与感动。
今天同样一种顾虑,但不写心情郁闷,我想,自己一个小小电影人,明明受益于一位大导演的引领指教,才得到能够完成系列电影工作的扎实本领和追求艺术本真的精神,却怕碎语回避,那才是真正的自私!
而且今天在我面前闪现的,就是谢晋导演那双慈爱的父亲的眼神。
若不是因谢晋导演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导演,我可能会多次去他江宁路的家里看望,因为我们厂每年拍摄的电影后期几乎都是在上影厂进行的,之前的学习也几乎都是谢晋导演的电影。但我只去过一次,还是我厂一位副经理与我一同去,请导演为我们定夺一个计划拍摄的电影剧本。
从踏进导演普通住宅的大门起,我们就感动了。正如易龍先生在《懷念謝晉》博文中所写:
“谢晋先生的胸襟、柔情和慈爱是如何的既同于常人又超越了常人。秋雨先生的笔墨则因节制而更为饱满,因平淡而更为深切。
有一个细节让我百般回味:谢晋做得一手好菜,经常邀请朋友去他家吃饭.余秋雨便是其中之一,据他说,谢晋经常邀请一些与之相交甚好的外国著名演员知名导演去家里吃饭,每次都是围着围裙挥着锅铲亲自下厨,等到饭菜上了桌,谢晋都会搓着双手请翻译把家里有智障儿的事告诉来访的客人,然后隆重请出自己的孩子与客人共餐。
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让我百脉俱开。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这就是一个有担当的父亲,胸怀辽远.比起我看过的任何一部他执导的电影,这个细节更令我敬重他,怀念他。”
同样,在我们走进导演家门时的心情,也是极不平静的,因为我们知道他有个智障儿子,故想象得有些凄惨。没想到谢导演见是我们,就笑呵呵地让智障儿子去给我们泡茶,他也跟在后面帮儿子忙碌;我们连连说不必麻烦,只要导演百忙中为我们看看剧本就好。导演笑了,说,剧本要看的,你们远道来我家里,总是要先喝茶的。说完对着儿子会意地笑笑,儿子也很懂事地频频点头。
更没料到,谢导演让他的儿子坐在正对着我们的他的身旁,也是毫不掩饰地对我们说,他(指儿子)挺懂事的,每天都在门口等我回来,我进门后帮我拿拖鞋、倒茶.....
话间,谢晋导演的眼里闪现出一道抑制不住的欣慰之光,儿子完全听懂了父亲在夸他,开心地呵呵笑着低下头......
儿子的神态真像他的父亲,当时我想,若不是智障,他也应该是一位青出于蓝的杰出导演吧!
其实我们并不想急着走,只是怕耽误导演更多宝贵的时间。谁料导演不慌不忙地跟我们聊着,最多的话题仍然他的儿子。说着,说着,导演又突然站起来,带我们走到另外一间房里,指着一件件他从外景地或国外给儿子买的礼物给我们介绍。虽已记不清礼物的品种,但都是为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身心健康而玩的东西。并很详细地告诉我们,哪一件礼物儿子最喜欢,哪一件儿子应用得最好,边说边与身边的儿子会意地笑笑,耐不住还要轻轻在儿子身上拍上几下。
当时我很奇怪,这位导演戏非常注意渲染细节的大导演,难道真的看不出儿子是智障?为何只字不提儿子的弱智,反倒觉得他的儿子就是他最喜欢的宝贝,儿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就是人类最可爱的造型?
印象外景地的农村或生活的周围,一些残疾或类似弱智孩子们的父母,总把他们当做一种耻辱来掩饰,甚至还大声吆喝打骂。平心试问,他们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何罪之有啊?!
从这层意义讲,谢晋导演才是真正读懂了人生的人,所以他的电影作品无一不是讴歌至高无上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他在《啊摇篮》“爱孩子就是爱明天!”的导演阐述,已经成了我们常常引用的经典箴言。
在我的记忆中,谢导演的慈爱与柔情之心,并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儿子,他对摄制组各部门的同志、对演员,对我们这些还是学员的人,也皆以关爱、引导、帮助为首。拍摄空隙,曾问过我的家世,与我谈话,说很聪明认真的人,为何喜欢孤独和忧郁,还问我经常出外景女儿由谁来带......
哦,回忆的匣子打开又收不住了,实在是有太多的细节想诉说,先打住,还是以易龍先生的話先告一段落吧:
“我静静地想着这个真实的故事,默默洗涤着内心深处的卑微,憧憬父亲的伟大。
父子情深,刻意在心。这是一篇情深意茂的怀人散文,非亲历而不能为之。
读罢秋雨先生怀念挚友谢晋先生的《门孔》,我不禁泪眼婆娑。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在创造了非凡的成就背后掩藏多少鲜为人知的悲痛和伤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