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资格说表演
文/陈振丽
近年来难得走进影院,但相比到剧场看话剧,我还是选择电影!
这话要让天堂的表演老师听了,定得又挨批。
若不是小女儿四月中旬就给买了两张五月三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票,我绝不会谈此话题,因为我早已改行教师、电影剪辑,似乎没资本谈任何表演艺术;
但不说,又总在心里涌动着一股激流,何况当初我也并不属于话剧表演次品级,好坏还是个课代表......
而且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与话剧表演是在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表演,当然应有两种形式的表演艺术;
若各类表演艺术都是简单雷同,那斯坦尼表演体系的学习何必要用数年寒窗,甚至是终生去学习、实践和探讨?!
老舍先生也说过“一位木匠的态度,据我看:一,要当个好木匠;二,虽然自已成为好木匠,可是决不轻看木匠、鞋匠、泥水匠,和一切的匠。
此态度适用于木匠,也适用于文艺写家。“
我以为老舍先生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电影和话剧表演艺术!
记得八十年代初在上影跟《七月流火》故事片学习时,一位省里话剧演员来客串一个小角色,看样子他是第一次面对电影镜头,异常夸张做作,并设计了若干与戏毫无关连的小动作;但他并不觉得适应镜头是一个新的表演课题,反而非常胸有成竹......
看新样片时,性格直率的剪辑老师不住地摇头;
初剪这批样片时,老师叮咛我把打打火机、点烟、抽烟等小动作统统剪掉,只留下已经抽着烟右顾右盼的动作,并说,就这个“左顾右盼”也因动作太做作而显得太假了......
在全摄制组观看初剪样片后,这位演员下来跟我说,小陈,刀下留情啊!我表演了那么多,怎么只有“左顾右盼”了?
本想实话实说,但不能全推给老师,因为我同样感到,他的表演还停留在话剧舞台,他所设计的动作,不但超出了人物角色此刻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拖沓了这场戏的整体节奏......
我回答说,如此剪辑才是刀下给您友情了,否则您的表演穿帮了......
都说唱曲当有绕梁之韵,写字当有未尽之兴;炒菜当在下料时刻,面食当在颌面细节;意味、滋味中的真正精华,就在很微妙的刹那细节......
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西方影坛提出的现代电影表演与话剧表演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的观点,但它们毕竟有所不同;
我想,如果你还没真正搞懂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由于形式特点的不同而需要表演掌握的分寸感,你最好不要急着登台,更别妄想一夜之间成为明星!
其实我真的没资格谈话剧表演,从离开话剧艺术就没看过几场话剧,但无意中看到电视的话剧转播,只瞄一眼就关机或换台了;
这个自由是所有观众上帝的自由,无论说我们不懂艺术,或者说落后于时代都无济于事,现实是,眼前的戏至少没有吸引我或他,是事实!
我也不完全同意是由于舞台剧被搬上了电视屏幕所显现出的演员表演夸张、过火,对白张扬着腔调。
不要小看未必都是内行的观众,程式化戏曲表演的假定性大家能接受,舞台话剧录到电视屏幕,同样会理解,关键是有些表演无论放在哪里,不是火候大便是不够味,就是说你的这份起码的”木匠活计“暴露的痕迹太浓了!
想起学习话剧表演的学生时代,我把《大众电影》中所崇拜的明星剧照、头像都精心剪贴在床头欣赏学习,虽这些30年代演员大多也是舞台剧演员,有些声音条件并不很好,有的还带地方口音,但他们无论在舞台还是上银幕的表演都会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娓娓走下轿子的,就是活生生的林黛玉,而不是王文娟;
苦苦呼叫阿毛的,就是含辛茹的祥林嫂,而不是白杨;
魅力无比的单亲母亲,就是女篮五号的妈妈,而不是秦怡;
那位柔弱女子,就是作者笔下的鸣凤,而不是王丹凤;
留在我们心中《青春之歌》的林道静就是林道静,而不是谢芳;
每唱《四季歌》,就想起《马路天使》,而不仅仅是周旋......
无论话剧、影片,刻在心中的形象是《英雄虎胆》的阿兰小姐,而不是王晓棠......
要说这些老一代明星们,不仅有各自的语言腔调、表演特点,但他们都是经过认真深入角色,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的自然,而不是生活的随意表演.....
时代在前进,喧嚣尘世的浮华,也笼罩着越来越多走向演艺事业者的心,就如沿街的快餐店,表演艺术也快成了速熟餐......
也许是我观摩得太少,还是脑子有点白痴,青春偶像无论出现在那部片或戏中,我都会张冠李戴;
老太太们出场,让我错觉是宝玉他奶奶,还是商会的老祖母?
记得我们上无实物小品课时,老师表扬我擦火柴、点火有分寸感,但捅火炉就夸张了,原因是没有顾及炉子的高度......
是啊,说来话简单,无非是分寸感的把握与细节的渲染,但就此便需要长时间地揣摩、训练、下苦功夫;只有充分体会和掌握生活中的自然,才有可能升华为艺术的自然!
老舍先生曾毫不客气地著文问:“你是不是以为作家比干别的更轻而易举呢?比如说,做木匠,须当好几年学徒,出师以后,即使技艺出众,也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匠人;治文艺呢,你可以用一首诗、一篇小说而成名。我告诉你,你这是有意取巧,避重就轻。你要知道,你心中若没有什么东西,而轻巧地以一诗一文成了名,这足以害了你!”
无论哪一类表演艺术也是如此!
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智慧,都不能单靠是老师一一传授的,更多要靠自己去体会;就像老师给我们一块宝玉,分辨却靠自己;
若每天能把艺术之玉闻闻捏捏,才有可能发现艺术之美,也才有可能表现出真格儿的艺术!
哦,离看话剧时还早呢,就涌出这多杂想,若是观后,该是怎样的心情?
据说观众都是热泪盈眶走出剧场的,而我是个感情充沛、眼泪现成却靠煽情挤不出泪水的愚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