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新解
(2010-03-26 22:04: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分享篇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佛教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国哲学,乃至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因果、报应思想至今是广大民众的坚定信念。
所谓“佛”,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己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修佛之人在修行中,常常会感念几个名词,如“佛、如来佛、菩萨、罗汉、南无阿弥陀佛”等。那么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呢?
释迦牟尼被奉为佛主,所以在各佛寺中无不供有释迦像。释迦牟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大体与中国的孔子同时。
释迦,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寂”等,合起来则是“能仁”、“能寂”,也可理解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尊称,原名叫悉达多。释迦常被称为“佛”、“佛陀”,意思是“觉悟者”、“知者”。民间的俗称是“佛爷”。释迦佛又有一个流行称呼叫“如来佛”,“如来”的意思是指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
人们常常将佛、菩萨以及罗汉统称为“佛像”。其实,在佛教中这三者是有区别的,他们是按智慧和悟性所达到的程度和境界来区分的。
“佛”全称佛陀。意为觉悟真理者。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此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之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与汉语中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当时的译经者因为觉得汉语中的“圣”、“贤”等词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以创造了“佛”这个词。
被称做“菩萨”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为众生寻求觉悟的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未能使自己与众生的觉行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希冀。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
地藏菩萨,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教导众生敬信三宝。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他们的善根,故有“大愿”之尊称。
被称做“罗汉”的,仅次于“菩萨”,因为他们比较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罗汉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磐(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学佛修佛之人,常常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根据古印度的梵语音译而来,并非“南边没有阿弥陀佛”之意。南无也译作“南膜”,是“归命”、“敬礼”、“度我”的意思,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归敬。“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意为“无量”,所以阿弥陀佛又可称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是无量功德的觉悟者。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当然在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在广义上还指,向一切有觉悟之人致敬。
总而言之,我已学佛十年有余,以上所言仅是个人对佛的认识和参悟。以个人之观点,佛是一种哲学,它强调因果关系,更注重用多视角看待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佛也是一种修为,学佛就是修己,修行者,以点滴行动和行为不断修正自我也;佛更是一种智慧,让我们明白什么该放下。学佛就是做人,度人就是在做事,在帮助他人。
潜心学佛者,无权欲,不参政;无仇恨,不杀戮。学佛之人是一种信仰,但其本质却并非宗教。而现今的一些宗教及其教义,却充满着权利欲,以及参政统治,甚至有些宗教充满着杀戮和血腥。佛教则注重平和、包容、忍耐和胸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