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养生篇 |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
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
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
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
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
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人的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于是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
其中“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关系,而“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通过这种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维护着人体内的动态平衡。只有客观了解这一点,人们就不会再觉得“五行”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五脏和五行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木。
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
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
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
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中医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所谓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滋生作用。所谓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如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这其实很好理解,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能生火。木材、纸张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会变成什么?当然是变成灰烬和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铁等金属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地下的金属框,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什么?是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生长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的相生原来就是这么清楚明白!而将这相生关系对应到五脏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生关系使得各脏器能得到其他脏器对它的资助和营养,从而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状态。

相克关系可以使得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受到一定制约,从而使各个脏器之间能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和动态平衡状态。相克关系是一个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制约,根据其制约的程度,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平衡,二是不及,三是太过。制约平衡是制约关系的最佳结合点,在这种状态下,各脏腑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平衡的关系,是各脏腑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一种状态。制约不及,则会导致被制约方的功能过于旺盛,甚至会导致被制约方反过来克制制约方的情况(这在中医上称为“反侮”),从而使整体平衡受到破坏。比如说,肾属水,正常情况下,脾对肾有克制作用,使水分在体内能正常代谢,顺着自身的通道排除体外。如果脾功能不足,对肾的克制不足,则会导致水湿在体内泛滥而出现水肿、小便不通、呕吐清水等疾病。制约太过,则会导致被制约方功能过度抑制,也会影响整体平衡的正常状态。比如说,肝克脾,当肝的功能过于旺盛,就会过度抑制脾的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或发怒往往会使食欲下降,甚至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上述症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脏就不再是五个独立的系统,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平衡整体。
五行生克理论实际上就是联系与制约的具体体现,它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最终归属于一个整体,任何脏器功能状态和活动情况不仅受到其它脏器的影响,同时也时刻影响着其它脏器。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各脏腑相生相克,从而使人体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本质所在。而这个动态平衡,一旦遭受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归根结底,中医学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科学,它不是用绝对的、孤立的、片面的、单一的、静止的观点研究和看待人体,而是按照脏腑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观点阐述疾病的实质和根源。这种联系归类的研究方法,使得生命活动中的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得到充分认识,摆脱了解剖研究中孤立、片面、单一、静态的研究缺陷,并且使五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解剖学上五个脏器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以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中心的系统,这五个系统概念的形成,也使得中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来审视和判断五脏在生命体中的功能状态。
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五脏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
中华自然养生学,所倡导的“气血通畅,疏经散瘀,补元固本,祛邪扶正,遵循规律,自我康复”科学养生原则,就是通过一些专业方法,来帮助人们达到机体、五脏、五行的动态平衡。只有人体保持这种平衡,才有能力达到自我修复、延年益寿。人体本身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人体内在的平衡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极为相似。保持生态平衡,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同理,保持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才是从根本上预防疾病、康复疾病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养生就是养护生命,自己的生命必须要靠自己养护,身体长期的劳损、透支,就会破坏原有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就是破坏机体内在平衡所带来的结果,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摧残。所以,疾病和死亡就会对我们大发淫威,对我们加以惩罚和报复。

加载中…